“八山一水半草半田”——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正是这样的地貌。多山少地,无霜期短,使延边的农业发展受到局限。吉林省共有8个国定贫困县,其中,延边州的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和龙井市就占了4个。
穷则思变,变中生新。刚刚闭幕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优化导向,我省的食用菌产品要打好生态牌、特色牌、安全牌,靠品牌抢占市场。依托自然资源,黑木耳成为延边产业脱贫的突破口,当地农民成为黑木耳产业发展最大的受益者,踏上了脱贫“淘金”的致富路。
辐射效应精准扶贫
延边种植黑木耳由来已久。年,汪清县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
在吉林省优质黑木耳评选活动中,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的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获得银奖。在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身着“源创菌业”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监控着灭菌过程。运转中的蘑菇灭菌器可在12个小时内,完成高压灭菌,保证生产出的菌袋质量。
这些菌袋并不是全由公司种植。恰恰相反,多户农民无偿领走了30万袋,拿到自家的菌房进行种植。每个菌袋每一季度可产出1两干耳,利润至少可达1元钱。
去年4月份,天桥岭镇将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万元投入到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之签订扶贫带动协议,帮助镇里的贫困户发展食用菌项目。万袋食用菌菌袋,将无偿送到户贫困户的手上,从生产、发酵、出菌,到运输、收购和销售,都由公司统一负责。
“现在订单都接不过来。”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文铁柱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目前的木耳价格并不算高,但外地客商的购买力强,黑木耳市场需求很大。种耳农民的收成好,利润可观,这些“扶贫木耳菌袋”,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贫困户的生活。这不仅带动了9个村屯的贫困户脱贫,也辐射了周边村屯余户从事食用菌种植业,缓解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天桥岭镇已建成了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汪清县为龙头,覆盖安图县、和龙市、龙井市三个国定贫困县的黑木耳产业带。年,产业带的生产规模达到9.5亿袋。
▲黑木耳菌袋。
产业融合立足市场
踏入汪清县天桥岭镇的天成饭店,灯火通明的大厅,干净整洁的标准间客房,舒适的条件与市里头的中档宾馆不相上下。
这家酒店属于汪清县天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络绎不绝赶来的外地采购商的下榻之处。公司在天桥岭镇建立了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专业集散地批发市场为主体,促进了当地黑木耳产业的融合。
集散中心的大厅正中央,挂着一块汪清运营服务中心交易客户端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黑木耳的最新市场价。木耳的名称、等级、规格、产地、挂牌价、成交量、交货日等等信息不断刷新,一一呈现在屏幕之上。项目负责人祝凤秋说:“通过网上平台,客商就能提前订购产品。先交一部分定金,6个月后出货,再付全款。我们这里有仓储,有物流,有宾馆、饭店等配套设施。一定要形成产业链条才能好发展。”
▲汪清运营服务中心交易客户端上实时更新着木耳产品的等级、规格、产地、挂牌价、交货日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