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7月5日10日,长春水文化生态

吉林非遗艺术节

时间:7月5日-10日

地点:室内-长春国际会议中心

室外-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内容:

7月4日:全国各地知名非遗传承项目入驻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与市民广泛互动(室内展示售卖,室外表演互动)。

7月5日:邀请省领导参加第三届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暨吉林非遗艺术节开幕式,并巡视活动现场。

星光汇吉林”传统表演艺术汇演活动。一是非遗主体演出。选调省内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长鼓舞,前郭蒙古族长调、短调民歌、呼麦、马头琴,满族旗袍走秀及吉林省歌舞团的歌舞类节目进行参演。二是友邻省份助演。邀请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及部分省(市)开展特色非遗节目助演。

7月5日-10日:非遗项目展演、展示活动。

抖空竹

一、展示位置

主入口广场

二、单位名称

长春演艺集团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

三、项目规模

20人

四、简介

抖空竹是有一定技巧难度的游戏,却为杂技家把它提炼为精彩的杂技节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清代《公元-年》空竹走向了杂技舞台,南北各派杂技艺术家创作了许多抖空竹的新招,抖的物件也非常广泛,除了双轮空竹外,还有独轮空竹以至锅盖,壶盖和酒瓶等等。清代末期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的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了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度的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高高跷

一、展示位置

主入口广场

二、单位名称

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高高跷非遗传承人——苗西武

三、项目规模

14人

四、简介

苦水高高跷是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村农民的一项民间艺术,也是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技艺。苦水高高跷以其高人与跷高度可达5米以上片而居国内相同技艺之冠,以其特(表演以西北地方戏剧秦腔人物为主)而显文跷表演的内涵。如‘天兵天将’下凡而来演出,成为观众啧喷称奇的独门技能展示。

举刀拉弓

一、展示位置

主入口广场

二、单位名称

非遗传承人——周天庆

三、项目规模

5人

四、简介

具有浓厚古老皇城文化、京味文化底蕴,更是独领风骚百余年,象征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是我国杂技舞台上一朵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举刀拉弓”在表演形式上主要由大刀表演和为力开硬弓表演两大部分组成。在大刀表演上:主要有“刀闯四门”、“扯旗”、“单手举刀过顶”、“舞刀花”、“一刀三手”,不仅表现了大刀的“快、冲、准、稳”技巧,也充分体现了干净、利落、脆、挺拔的古朴阳刚之美;在拉硬弓表演上:力开单弓的“顺手推舟”、“回头望月”、“败中取胜”造型优美、矫健有力。“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是一套刚柔相济、极富艺术性欣赏性的传统优秀节目。

中幡

一、展示位置

主入口广场

二、单位名称

北京付氏天桥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

三、项目规模

8人

四、简介

“天桥中幡”雷鸣贯耳,主竿是一根9米多长的粗竹竿,后因传承人改良另接一根较为细并且算其至顶部总长达到10多米的顶竿,竿尖上插一面三角旗,旗下有三层流苏伞,旁边斜插两根细竹竿,又称虚尖,绳线相连并穿有小彩旗(称为串旗)形成敞口向上的倒三角状,两头竹竿上也挂数面彩色小三角旗,伞下有一方型框架,即横面的幡拍,可注明文字,框架四周拴有铜铃,再往下是0.5米宽,5.5米长的幡面,又称“幡衣子”。平时立于演地旁,高大壮观,舞毕时,需要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还要高高抛起,稳稳接住,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包括鼻子、口齿、下颚)、肩、肘、手、胯(指腰)、膝、脚等7个身体主要部位作为接幡的支撑点,又称作是“七星”。

彪哥煎饼

一、展示位置

游客中心附近

二、单位名称

临江市彪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三、项目规模

2人

四、简介

煎饼历史悠久,起源甚早,有饼鏊的产生可以追溯煎饼起源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晋代《述征记》、唐代《唐六典》、明代《酌中志》以及说清代《煎饼赋》等古籍均有对煎饼的记载。煎饼是用发酵后的面粉调成糊状的杂面摊烙成圆形而成,烙成饼后水分少较干燥,可厚可薄,方便叠层,口感筋道,食后耐饥饿。煎饼外形如满月、薄如纸张,新烙的的煎饼酥脆香甜;用水润湿再吃却又绵甜、香软别有一番滋味。

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

一、展示位置

游客中心附近

二、单位名称

汪清县文化馆

三、项目规模

5人

四、简介

打糕又称引绝味、引绝饼、粉糍、豆糕,是朝鲜族在喜庆日子里最常吃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打糕制作工艺具有民族的特色,而且纯手工的制作方法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首先,选上等的北方糯米,也称“江米”,其长象与大米相同,不透明,或选择大黄米和小黄米。糯米要经过一天的浸泡才能上锅蒸,蒸熟后反复进行捶打至糕状。食用时要蘸红豆沙或炒好的黄豆面,口感细嫩、润滑、筋道。打糕是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之一,朝鲜族在民间有句俗话说:“三伏天吃乌鸦头大的打糕,全身都有劲。”打糕是朝鲜族在各种节日、庆典和庆丰收时必备的一种食品,是朝鲜族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工打糕时旁观的人们载歌载舞,场面热烈,整个过程完全融入到了朝鲜族民俗活动之中。

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

一、展示位置

游客中心附近

二、单位名称

考世茂民俗山庄

三、项目规模

4人

四、简介

朝鲜族传统泡菜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朝鲜民族的传统饮食中泡菜是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它同“阿里郎”歌谣一样,已成为朝鲜民族的象征。在朝鲜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泡菜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佐餐副食。而且腌制泡菜成为家庭妇女必学必会的手艺。在老一代朝鲜族妇女中,不仅是腌制泡菜的能手,她们在原料的选择、食盐的处理、作料的调制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从而使延边泡菜成为风味独特的泡菜。朝鲜族泡菜从广义上讲,包括泡菜、小咸菜、酱腌咸菜,其中最常见的是以白菜为主料腌制的咸菜。

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

一、展示位置

游客中心附近

二、单位名称

鼎丰真

三、项目规模

4人

四、简介

鼎丰真创办于年,由浙江绍兴人王信瑞创办。历经百年风雨,“鼎丰真”的成长,已经深深融入东北民间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代表,更是东北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长春和关东一带的百姓心中,鼎丰真享有“糕点之王、月饼之冠、汤圆、元宵之最”的美誉。

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是经“大面案”师傅“分剂”、“按坯”、“包剂”、“摆盘”;经小面案师傅和大师傅之手十多道生产工序而成。在产品上,既重视传统的地方风味,又注重创新。目前已将南式风味与北方传统风格融为一体,各式糕点已达多种。中秋月饼、传统元宵、水磨汤圆等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名牌产品,近年来荣获国家商务部首批认证的“中华老字号”称号。

福义德道口烧鸡制作技艺

一、展示位置

游客中心附近

二、单位名称

福义德道口烧鸡

三、项目规模

5人

四、项目

中华名吃“义兴张”道口烧鸡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第九代道口烧鸡传承人尹志云,生于滑县道口古镇,上世纪四十年代,尹志云弟兄三人随父母“闯关东”到长春谋生。年,他回河南老家拜师“义兴张”第八代传承人张存有学艺。张存有师父慷慨相赠一桶百年老汤。尹志云的道口烧鸡店在新民胡同开门营业。尹志云继承河南“义兴张”道口烧鸡基础上,定名店铺为“福义德”道口烧鸡店。“福”字为感恩师父的无私传艺,“义德”是秉承“诚信经营、义德为本”的理念。道口烧鸡老字号从“义兴张”到“福义德”历经了三百年风雨演变,承载着历代传承人的匠心仁心。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琵琶技艺

一、展示位置

北露天沉淀池(休息区)

二、单位名称

辽源显顺琵琶学校

三、项目规模

20人

四、项目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颈琵琶由波斯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唐代燕乐的兴盛,使我国歌舞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迎来了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琵琶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既能剑拔弩张、金戈铁马,又能柔情似水、蜜如私语;它在演奏时,既能领奏乐队、凌云当空,又能信手弦歌、评弹伴唱,它还更善于长袖踏歌、翩然伴舞,甚至迎风出塞、惊雷马上。

古琴技艺展示

一、展示位置

北露天沉淀池

二、单位名称

“古琴艺术”项目传承人——陈春暖

三、项目规模

1人

四、简介

古琴原名琴,亦称七弦琴,瑶琴、玉琴、素琴等,既“琴棋书画”中琴所特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被称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琴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艺展——白氏面塑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白春雨

三、项目规模

20人

四、简介

白氏面塑传承四代,至今已有百年传承历史。其造型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和地域特色。白氏面塑以面粉、糯米粉、盐、白糖、蜂蜜、水等按比例配以颜色做成各种色彩的面团,通过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技法塑成身、手、头面,再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诞生了。

传统技艺展示--关东泥人张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张金东

三、项目规模

5人

四、简介

关东泥人张是在继承传统高密泥塑技艺基础上,又将关东民间民俗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鲜明、形象生动的泥塑系列作品。关东泥人张从传统泥塑技术出发,他塑造的泥人形态上有写实的技法,而且还运用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法,制作了大量的具有关东民风的人物造型。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有特点,在制作手法上也非常独特,主要体现在一是道具上,如马拉车,运用原生态的木头雕刻的小车,非常的形象质朴;二是色彩上,主要采用泥巴的本色,偶尔加少许的颜色点缀。作品在多次参展中获奖,年在银融社区为四川5.12赈灾义卖会中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传统手工艺展——关氏满族剪纸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关云德

三、项目规模

1人

四、项目

关氏满族剪纸,是祖传的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已有百年历史。他们的祖先原是扈伦四部中的辉发部。传承人关云德从小跟随额娘、老姨学习剪纸。其作品古朴大方,简练粗犷,形神兼备,题材多取自萨满传说及东北民俗,充分地反映出民间艺术的单纯、朴拙,具有一种原生态意蕴和很高的观赏性。其材料与技法保留了本民族的原始简单的剪、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所在。传承人关云德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现场展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观众购买和收藏其剪纸作品。其剪纸艺术作品被编为教材,深受学生欢迎。关氏满族剪纸,为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手工艺展——韩式草编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韩威壮

三、项目规模

2人

四、项目简介

韩氏草编历经四代传承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其系列作品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于返璞归真之中融入当代时尚元素,使作品既有实用性又兼具鉴赏性和艺术性。

第四代传承人韩威壮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从事工艺美术行业30年,他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擅长天然材料的应用,能够根据各种不同材料设计制作出大量的适应市场的工艺品,他对草本和木本等材料进行特殊工艺处理,经过染色、熏蒸、脱毒等工艺,使作品呈现出返璞归真、别开生面的艺术境界。近几年年出口额达到近万元人民币。产品出口欧美,深受广大国际客户的喜爱。

传统手工艺展——李氏葫芦画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李宏达

三、项目规模

1人

四、简介

中国民间葫芦艺术,源远流长。葫芦画源于宋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已很兴盛。葫芦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吉祥文化,它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李氏葫芦画,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年李宏达的外祖父于永奎早年从河北闯关东进入长春。李宏达8岁就开始和外祖父学做葫芦画,他传承了祖辈留下的葫芦制作技艺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创造出多种技艺和表现手法。如绘画、浮雕、镂空、贴接、线雕、镶嵌、套作等立体葫芦艺术。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域风格的李氏葫芦画作品。

传统手工艺展——李氏满族刺绣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李玉兰

三、项目规模

1人

四、简介

满族刺绣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记录了这个渔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进程。其作品依然保留了满族原始构图造型,想象力丰富,图案朴素、典雅、生动。李氏满族刺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三代传承人李玉兰从小在姥姥(满族)和母亲的影响下,自幼喜爱满族刺绣,后经过多年拜师学习,她的作品即保留了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想像力丰富,图案色彩体现出朴素、典雅、生动、热烈的不同艺术效果。

传统手工艺展——陶艺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吉林艺术学院

三、项目规模

5人

四、简介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传统手工艺展——徐氏中国结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徐立红

三、项目规模

2人

四、简介

徐氏中国结历经四代百年传承,其作品“中国风系列”、“民间葫芦系列”和“满族民俗系列”,精致精美,富有地域文化的神韵。第四代传承人徐立红潜心钻研中国结技法,其作品“中国风系列”、“满族民俗系列”和“民间葫芦系列”大放异彩,受到市场广泛好评。年,成立吉林省匠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通过网络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授课的方式传承中国结技法,相继收徒余人,其中包括欧美、东南亚、港等地学员。

传统手工艺展——玉雕

一、展示位置

水文化博物馆

二、单位名称

项目传承人——王卫东

三、项目规模

3人

四、简介

玉雕技艺利用玉石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艺术珍品。长春玉雕历经四代传承。第一代传人为北京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四杰”之一的王树森。被誉为“鸟张”的大师张云和。第二代传承人李玉生(长春玉雕厂厂长),贾桂清(玉雕厂花鸟班班长),使长春的玉雕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当年的长春市玉雕厂成为当时长春市的出口创汇大户。王卫东,第三代传人,全身心传承长春老一代的玉雕技艺,年荣获全国玉雕类高级工艺美术师;年8月荣获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年12月荣获吉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传统服饰展

一、展示位置

艺术广场

二、单位名称

吉林旗袍馆

三、项目规模

30人

四、简介

满人又称旗人,旗人所穿之袍故称旗袍,最初满族男女老少都穿衣袍,袍身瘦长,袖口窄小,装饰简单,四面开衩,以方便骑射。满族人入主中原后,女性袍服逐渐从男女共用的功能性袍服中分离;旗袍变得宽肥,袍身前后开衩,装饰逐渐繁琐,趋于奢华。满族旗袍制作最具特色之处是精美的镶滚刺绣工艺,从最初为了耐磨加固、掩藏接缝,到后来完全被装饰所取代,甚至繁复到“十八镶滚”,几乎看不到本身的面料。满族旗袍制作另一特点是先将旗袍制作完成后,再单独手工上领子这种手工后缝上去的领子可随着季节的冷暖随时拆装或更换。满族旗袍不仅是满族特色的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文化价值。

古筝技艺展示

一、展示位置

下沉式雨水花园

二、单位名称

赵家古筝

三、项目规模

30人

四、简介

赵家古筝艺术历经6代余年传承。主要传承人有张念胜、赵玉斋、赵登山等,赵家古筝艺术既是对山东筝派传统技法的继承,又融合了东北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古筝艺术风格。独创了一系列演奏技法,并以“音韵相合”、“以韵托声”、“以韵补声”为艺术宗旨,以对“韵”的把握与运用为艺术追求,还原出传统筝乐的独特魅力,发展成为独特的古筝艺术表现形式。

赵家古筝艺术反映出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美、意境美,以学求悟重妙悟的审美观,并通过妙悟达到“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长鼓舞展示

一、展示位置

园区出口

二、单位名称

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

三、项目规模

10人

四、简介

朝鲜族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东朝鲜,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明清时期,朝鲜族人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长鼓舞随之传入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年6月7日,朝鲜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朝鲜族长鼓舞具有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在朝鲜族舞蹈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朝鲜族舞蹈家的精心改编,在长鼓舞中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更趋完善。朝鲜族长鼓舞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是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不仅可以做伴奏的乐器,而且还可以作为舞蹈道具,可集体表演,亦可单独表演。

这么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饕餮盛宴

你想错过?

赶紧告诉给你的身边人

约起小伙伴

◆来源:旅游广播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谢谢

公积金调整期到来!7月你的工资条会发生变化吗?

消夏季!请收好这份避暑“葵花宝典”

小伙吃完饭晒了8张图,全国网友目瞪口呆:强迫症看了都想给五星好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xw/7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