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支持各地依托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项目,实现就地就业、居家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受疫情影响,吉林非遗活动以线上平台为主,在即将到来的“吉林非遗购物节”中,将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脱贫攻坚战。
非遗扶贫工坊打造脱贫新路
自年起,全国各地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纷纷设立,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依托各类非遗项目,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参加此次“吉林非遗购物节”的三家扶贫工坊都位于朝鲜族特色十足的汪清县。项目负责人们利用非遗宝库,以就业工坊为切入点,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新模式。
朝鲜族民俗大酱是朝鲜族代表性食物之一,制作大酱的味道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主妇烹饪手艺的重要标准。汪清县东明村是一个朝鲜族民族村,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十分注重制作大酱的技艺。
年,李俊荣成立了东明村民俗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朝鲜族大酱、酱油、纳豆酱、纳豆粉等产品。为了帮助村里贫困户增加增收脱贫,公司每年雇佣工人总是优先考虑村里贫困户,收购农产品也是优先收购贫困户的黄豆,还将贫困户们的其他农产品进行一同推销。
延边香玉食品有限公司李农夫拌饭酱用的是朝鲜民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制作的。公司在李浩洙、赵香玉夫妇的运营下,长期雇佣20名村民(其中8名为贫困户)在厂子务工,每人年收入近3万元。厂子与村两委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引导全村61户村民(其中43户贫困户)入股,发展辣椒种植业,每年为柳亭村村民支付工资近30万元,非遗帮助村民提升了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民增收。
非遗助力扶贫,打造了非遗传承与扶贫效益共进的脱贫新路。作为始创于年的老字号,汪清县关东粉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代人的技术传承,积累了丰富的手工粉条制作经验,目前产品已销往日本、韩国市场,获得众多好评。随着出口份额逐渐递增,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也逐年增加,为贫困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不仅如此,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司还用非遗助力抗疫,向武汉地区捐赠克手工宽粉袋,市场价值5万余元。
民族地域文化助力精准脱贫
近几年,非遗扶贫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
非遗传承人们帮助当地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根据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作为业内一流的农产品品牌,吉林省地域特产黑木耳的非遗项目也在扶贫行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蛟河市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是集黑木耳、菌菇、灵芝、人参、雪蛤等长白山系列产品研发、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品牌。公司60万斤采购订单全部来自黄松甸镇,以贫困户、老弱人士为主,解决劳动力人以上。尤其是从网店营业以来,公司多次参与扶贫行动,爱心助力贫困儿童、贫困顶梁柱重病救助行动、为贫困学子筑梦前行捐助,每年捐款2.5万元左右。
“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模式,这是大山合集团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非遗扶贫的经营模式,六个县市区,引领37个合作社,带动1户示范户和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连续四年实现了户均增收近2万元的目标,真正践行了政府搭台,菇农唱戏,农民持股入园的新常态机制。
非遗“授人以渔”推进扶贫守正创新
“输血”不如“造血”,非遗扶贫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反哺作用并不仅依赖于非遗项目的“输血功能”,更在于当地传统非遗传承人的“造血能力”。
煎饼年产量达80吨的临江市彪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社会责任,每年为大量社会青年、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免费的生产技能培训和长期的技术支持,公司已被列为“共青团吉林省委青年就业和创业见习基地”、“白山市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
传授非遗技艺改变了贫困劳动力内生动力不足,等政策、靠救济、要补助的贫困面貌。年秋梨沟柳编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力量助力扶贫,多次在敦化市各村屯开展柳编培训活动。学员们培训有困难了,传承人安宝民便自掏腰包为他们提供食宿、交通费用。学员们合格的产品需要销售了,他便高于市场价格予以收购。培训后,他还对学员进行跟踪辅导,及时解决学员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通过掌握柳编技能增加收入,帮助贫困户搬离“穷根”。年以来,共计培训贫困户多人,解决劳动力就业多人。
当非遗遇上扶贫,文化在新时代中展现了其创造美好生活的珍贵之处。当下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举办非遗购物节是非遗扶贫的重要举措,6月13日,“吉林非遗购物节”为脱贫攻坚助力加油!
扫码进店铺看看怎么买吧!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