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540769.html仲夏的长白山北麓,连绵的青山环绕着成片的蓝白色菌包基地,戴着遮阳帽和面罩的“耳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黑木耳采摘季。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黑木耳有“牡丹”之称。一则来自“千里之外”的好消息传遍北仑——7月4日至6日,中国·汪清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举办。这一来自东北农业大县的消息怎么会在滨海工业强区不胫而走呢?这缘起于年北仑区与汪清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汪清当地的黑木耳产业成为了帮扶的重点。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协作帮扶,逐步使产业扶贫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益,让汪清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走上了“掘金”之路。技术转型助脱贫增收“这是我们县时隔18年再一次举办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是北仑区的结对帮扶给了我们举办这样的全国规模大会的底气和实力。”汪清县委常委崔永国说,重拾黑木耳这张镀金的“名片”,东西部协作功不可没。数据显示,目前,汪清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值34亿元,是全国重要的黑木耳原产地,并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和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汪清黑木耳产业的规模之大、对百姓的影响之深,只有到农田里才能感受到。在广袤无边的山地中间,成片的白色“土地”十分壮观,这里就是黑木耳生长所必须的菌包基地。农民两两一组,面对面坐在菌包堆里,一手叉起一袋菌包,一手熟练地把黑木耳摘下来,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桶。这些新鲜的黑木耳被平铺开,晾晒至阳光下,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只需要一两天就能晒干成形。“一个春木耳的采摘季下来,我能有多元的收入,基本上每天有元,很稳定,而且没有风险压力。”鸡冠乡太安村村民倪秀霞乐呵呵地说,来红鸡冠农场劳作之前,她就有20多年种植黑木耳的经验,而且农场里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是什么让这些“木耳老手”愿意进入农场干活?农场主林岩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多亏了北仑区的援建,我们这里建起了全县首个食用菌定植车间,菌包日生产量可达3万袋,是传统生产模式的6倍之多。更重要的是,由于接菌种技术的提高,出菌率从70%上升至99%以上。”林岩说。此外,农场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带“料”加工服务,而且能够免费为村民提供菌包,待养成后统一收购。“等于说,村民一边在农场里劳作,另一边他们自己的菌包还在地里生长,可以同时挣两份钱。”来到天桥岭镇百益菌业的液体菌生产示范区,近百名村民都在地里干活。公司总经理王国光说,现在干活的人还算少的,等到了用工高峰期,地里需要个人手,本村劳动力都不够用。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是从今年年初,北仑援建的液体菌生产车间试生产后发生的。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极大缓解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能有稳定的收入,人均年增收约元。工业模式促品质飞跃扶贫路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菌包生产是制约汪清黑木耳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建造菌包厂,从源头上激发当地特色产业的活力,变‘输血’为‘造血’。”北仑区帮扶干部、汪清县扶贫办副主任周振康说。北仑在资金援助的同时,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wh/1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