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南陽渠首一汪清水送京津

?

 

河南南陽浙川縣陶岔鎮的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大壩/實習記者郭芝萱攝

  

一汪清水北上,潤澤京津。歷時十年建設的“世紀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年12月12日在河南省南陽市浙川縣陶岔鎮渠首正式開閘送水,讓一千多公裏工程沿線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萬人喝上了優質漢江水,而渠首和沿線民眾更是像愛護眼睛和生命一樣保護水質,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7月9日下午,“範長江行動中原行”的一眾香港學子頂著炎炎烈日,登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渠首大壩,實地感受這一人類的偉大工程。只見大壩上遊一汪清水,在陽光下靜靜泛著波光;大壩北側清流噴湧而出,一路歡歌,順渠北上。

?南水北調中線水渠橋樑。實習記者花豫湘攝

  公裏“生命線”惠六千萬人

  南陽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齊聲波向學子們介紹,南水北調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的一個偉大構想,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國家由此開始編織“調水夢”。中線工程從河南省浙川縣陶岔渠首引水,終點至北京和天津,輸水幹渠總長公裏,主要解決京、津、冀、豫四省(市)的嚴重缺水問題。

南陽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齊聲波向港生介紹工程情況。實習記者花豫湘攝

  據齊聲波介紹,年的堤壩加高工程,使得新渠首的大壩高度提高到米,有趣的是南水到達的北京團城湖海拔僅為45米,水源基本實現了不靠動力,可從南陽自流到北京。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之後,潤澤沿線四省市萬民眾,北京地區南水日供水量超七成;南水直達天津主城區,成為天津供水新的“生命線”。有了南水的供給,京津冀的地表水位和地下水位均逐漸止住了年年下降趨勢。

南水北調中線讓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萬人喝上了優質漢江水實習記者郭芷萱攝

  移民關廠“壯士斷腕”保水源

  河南省是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因此是渠道最長、投資最多、移民任務最重的省份,但同時也是重要受水區,用水量最大。

  據浙川縣副縣長張濤介紹,為了讓遷移的村民們有歸屬感,留住“鄉愁”,村莊整體搬遷後仍然會沿用舊名。村民在離開故土之際,會帶走一捧故土,輕輕灑在新家門口,再沏出一抔黃土水,緩解了心中那抹對故土揮散不去的留戀。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南陽市在治汙染、保水質方面亦做了極大努力和犧牲。水源區涉及南陽的浙川、西峽、內鄉3個縣。南陽境內幹渠全長.5公裏,佔總裏程1/7,幹渠兩側水源保護區總面積達平方公裏。

  齊聲波表示,為確保水質穩定達標,丹江口庫區和沿線縣市付出巨大的犧牲。位於水源核心區的浙川縣從年起響應停建令號召,像曾經的浙川明星企業、豫西南最大的造紙基地─泰龍紙業,年12月被徹底關閉,資產損失2.3億元人民幣。

  而這樣的“壯士斷腕”,在水源地和沿渠各地相繼上演。此前,南陽已累計關停多家企業,取締養魚網箱5萬多個。同時,周邊村莊修建汙水處理廠,各個水廠送水點分別設置水質監測點,檢測項目多達項。多舉並措,終使得供應的南水達到國家二類標準,僅次於冰川融水。

  今天的南陽已摸索出一條“綠色經濟”的新途徑,大力發展推進綠色農業種植。例如,在市域範圍內,堅守萬畝林地綠線,使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25%。浙川縣副縣長張濤笑著對同學們說:“渠首品牌的無公害蔬菜和農產品,在北京是很受歡迎的”。

?南水北調中線大事記

南水北調中線大事記

?孔明故裏再現“三顧茅廬”

學子們觀看武侯祠內的蠟像故事“三顧茅廬”/實習記者張辰宇攝

  南陽武侯祠依山就勢而建,坐落於一片幽暗靜謐之處,紅墻低院,殿角嵯峨。港傳媒學子走進諸葛亮的故居,瞻仰一代“智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南陽不僅是諸葛亮躬耕之地,也是劉備三顧茅廬之所。武侯祠內用蠟像生動地還原了劉備最後一次拜訪諸葛亮的場景。關張二人的不滿,劉備的謙恭,諸葛亮的成竹在胸,一幕幕歷史畫卷的呈現,讓學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武侯祠內餘間明清建築錯落有致,餘副楹聯高懸低掛,讓整個祠堂變身一本“歷史書”。

  在大殿北側的碑廊裏,由嶽飛題寫的《出師表》引起了學子們的駐足。全碑共1多字,由21塊小石碑組成,刻工精良,墨底白字,宛如手書。港生們爭相觀看這貫通長廊的碑刻,驚呼“太壯觀,太震撼”。港生簡峰說,《出師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諸葛亮為劉備一統天下而傾其所有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

?中藥店叫“堂”源自張仲景

南陽特色中藥植物山茱萸/實習記者張辰宇攝

  位於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的醫聖祠是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被人們尊為中華“醫聖”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在中國古代眾多名醫當中,張仲景著有中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專著《傷寒雜病論》,至今仍為中西醫學習研究和臨床治療所尊崇。他首創的人工呼吸法和灌腸法,比西方醫學足足早出千年以上。

  講解員介紹,張仲景先是在後堂和家中為病人看診,但慕名前來的病人愈來愈多,於是他把診所搬至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後來的中藥店都以“堂”命名,藉此紀念國醫張仲景。

大壩管理員把好“防火關”

港傳媒學子採訪南水北調渠首大壩管理人員/實習記者花豫湘攝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是一個不缺水的地方,但恰恰在這個“大水缸”上,檢查員卻緊繃“防火”的神經。渠首工程講解員說:“如此龐大的工程,安全措施必須好好把關,都必須把任何安全隱患的風險減到最低。”

  在陶岔大閘頂和大閘底下的範圍區內,布滿過百個滅火裝置,每一個滅火器材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都必須通過嚴密檢查和仔細記錄其狀況。採訪當日,氣溫高達40多度,記者在現場看到,消防器材管理檢查員頭戴草帽,手拿紙筆,認真地檢查記錄每個滅火筒狀況,頭上的汗水順著臉頰不停滴下。

  渠首大壩管理員楊昭表示,他在渠壩守了兩年,每天長達十二小時的值班讓他對工程的背景及運作瞭如指掌。楊昭坦言,因晚上需留宿渠壩,經常不能回家,長期沒有機會與家人團聚。“守好渠首壩頭是責任。特別想念家人的時候,才請假回去看一下。”

  控制閥保供水安全

  據悉,除了辛勤工作、力保水源安全的“守壩人”們,南水北調中線幹線還設置有64個節制閘、60個控制閘、95個分水閘以及54個退水閘,一旦發生突發汙染情況,可以分段關閉閘門,通過退水閘將渠道內的汙水排出,避免“問題水”北上。

?西峽恐龍遺跡園窺霸王遺風

恐龍遺跡園展出的大型恐龍骨架/實習記者郭芝萱攝

  秦嶺之東,伏牛之南,西峽目前出土了世界上最多數量和種類恐龍蛋化石。來到位於河南丹水鎮的西峽恐龍遺跡園一睹這些曾經的地球統治者留下的“遺物”,一枚枚小小的化石蛋仿彿帶我們回到了遠古的侏羅紀時代。

  據西峽恐龍遺跡園負責人介紹,考古界至今存在著關於恐龍的一個重大的疑問,即發現恐龍蛋的地方通常難以挖掘出恐龍化石,而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基本上見不到恐龍蛋。例如,內地大量的恐龍骨架出土自雲南和四川,但這兩個省份至今未發現一枚恐龍蛋。

  西峽打破了這一常規。這裏不僅埋藏著千萬枚的恐龍蛋,亦出土了不少恐龍的骨骼化石。遺跡園內的鴨嘴龍骨架便是這其中的代表。園區展示的鴨嘴龍骨架中來自出土化石的佔比高達70%,即僅有30%左右的部分是人工一比一復原的骨骼。(大公報實習記者花豫湘、張瑞洋、郭映彤、胡曉蕊、姚慧君、許越、郭芝萱、李寅舟、朱映霖南陽報道)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
北京白癜风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sh/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