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指南让语言文采飞扬

让语言文采飞扬

诸定国

灵动的语言,飞扬的文采,自然给文章增添了表现力,读来有行云流水之感,这无疑是考场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地中考作文无一不是将“通畅”“有文采”作为一类文的标准。追求考场作文的文采,其实是有法可循的。

  一、推敲词语,增强语言表现力

  选择准确的词语,生动传神的表达,能给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乃至如临其境的感觉,增

  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1援推敲传神动词

  古人炼字,追求“一字传神”,譬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在“推”与“敲”之间反复酝酿,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有“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之效。中学生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这么强,但在文章中运用几个准确传神的动词,文章因此增色,这并非难事:

  (1)地面上,小草探头探脑,春风伸出她温柔的手,把它们轻轻地拉了出来。(年山西考生《那片草地的魅力》)

  (2)我的心里一紧,突然心里就蹿出一束小小的火苗,火势疯狂地蔓延……(年益阳考生《启航》)

  (3)正值人生的又一转折点,同学们全在为中考而奋力冲刺,课桌上永远是做不完的卷海,溺得人喘不过气来。(年荆州一考生《那树,那蛾,那女孩》)

  第(1)句中的“探”画出了初春的小草刚刚绽绿、小心翼翼打探这个世界的样子,而“拉”写出春风对小草的热心与关爱。第(2)句中“蹿”写出火苗燃烧之快,写出“我”心情之激动。第(3)句中“溺”巧妙作比,写出题海之多,写出中考前的紧张与忙碌。

2援选用鲜活的描摹语

  准确的形容词可以描摹事物的状态、色彩与质地,从而形成一种富有意境的画面。

  在墨绿的荷塘里,红莲成了沉默如斯的风景,笑靥浅浅,亭亭玉立。在缤纷的雨点中倾吐缕缕芳香。……

  依旧是那抹浅浅的粉红,暴雨过后,依然亭亭地绽放,依然静静地吐芳。(年重庆一考生《我改变了暴风雨的色彩》)

  此处为文章的前后文两段,无论是前文,还是后文,都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造型,如“笑靥浅浅”“浅浅的粉红”“亭亭玉立”描写出红莲的形态与颜色,而“缕缕芳香”“静静吐芳”

  则从嗅觉描写出红莲的芬芳之美。

  拟声词顾名思义就知道是描摹动作声音,运用拟声词,恰如给动作配音,使其虎虎有声。

  (1)我拿着竹竿,使出浑身的力气,奋力地敲着黄豆萁,空气中此起彼伏地响着“呼嚓……呼嚓”的声音。(年扬州一考生《不能没有你》)

  (2)当我们读到“滴答”时,就感觉小雨敲打你的心窗,“滴答,滴答”,越来越急促,好像小雨也越来越密集,有趣吧。

  同样是雨声,“淅淅沥沥”,则让人“听”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初春细雨,再仔细品味,又有一种“遥看近却无”的诗意。而那“轰轰隆隆”,则把暴雨倾泻时滚滚雷声乍然入耳的感觉描摹得惟妙惟肖,妙哉!(年山西考生《魅力汉字》)

  句(1)中的“呼嚓”“呼嚓”摹拟出人们挥动镰枷敲黄豆萁的声音,写出了劳动的艰辛。而句(2)中从“滴答”到“淅淅沥沥”,不同的拟声词描绘出不同的雨境,渲染出不同的意境,

  别有一番情趣。

3.趣用同义词,形成变化美

  能够选择一组同义词,不仅可以避免重复,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形象突出,同时还可以展现作者的丰富词语积累与良好的遣词能力。

  北京几天,故宫的森严,长城的逶迤,十三陵的肃穆,圆明园的沧桑,都让我流连忘返。

  ……

  去年暑假,他不由我分说,又拉着我探龙门,过潼关,攀华山,登雁塔,浴华清池,最后直抵敦煌。(年南京考生《带一本书去旅行》)

  这里节选的两段文字,前面一句中“森严”“逶迤”“肃穆”“沧桑”是一组相近而语意略有区别的形容词,

  连续使用,从不同角度突出描摹对象特征。而后一句中一串动词,与宾语形成有机搭配,一气贯注,极富气势。

  不论是前面的一组形容词,还是后面的一组动词,都形成一种变化之美。

4援善用反义词,形成对比美。

  运用反义词,适时对比,能够形成映衬之美。我是一束普通的满天星。我的花朵小巧玲珑,并不惹人注目。但我与伙伴们聚集在一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挂在那纤细的枝条上,密密地挨着,谁也不排挤谁。在我的眼里,仿佛就是那一颗颗点缀在夜幕中的小星星。她是一枝紫红色的玫瑰,她比我高大,比我艳丽;

  她有怒放的花瓣,有缕缕飘散的幽香。她的出现,顿时吸引了所有的目光。(年长沙考生《乐观自信是我的一张名片》)

  文段里将满天星的“小巧玲珑”“貌不惊人”与玫瑰的“高大艳丽”“引人注目”形成对比,对比之中,更加有力突出满天星“乐观自信”的品质。

  二、调整句式,增加语言变化美

  整句对称工整,结构整饬;散句自然活泼,灵动飘逸。长句缜密绵长,宜抒委婉之情;短句简洁明快,宜发铿锵之音。写作时,应当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做到整齐中求变化,缜密中求灵动,常式中求变式,使语言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1援整散结合,摇曳生姿

  整句即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一组句子,对偶句、排比句多为整句。相对整句而言,散句不太注重句子的整齐对称,一般长短自由、结构多样、灵活而富有诗意。整中有散,语气舒缓;散中见整,朴中见巧。

  整句有匀称之美,多用于两两相对的句式,结构相同,音节整齐,呈现出诗一样明快节奏的韵味。请看下两例:

  (1)垂柳高歌低吟,花草婆娑起舞。(年上海一考生《心里美滋滋的》)

  (2)我震撼于你的美丽:楷书如钟,行书如风,草书起蛟龙。我沉醉于你的意蕴:唐诗浩瀚,宋词婉约,元曲俚俗,明清小说脍炙人口。(年武汉一考生《敬畏文字》)

  句(1)是工整的对偶,句(2)是规范的铺排。这些相对应的句式,音节整齐、匀称,词句节奏一致,对应的字平仄相谐,意思或相同,或相关,或相对,呈现出整齐优美的匀称旋律,给人以音节匀称、协调而畅达而动听的美感。

  整散交错之美。注重整句与散句的和谐搭配,犹如郑板桥的书法作品,犹乱石铺街,在不整齐中获得一种平衡之美。或为整散句在段落中交替使用;或为在散句中穿插整齐匀称的句式,形成文章整散交替的旋律之美。如:清风拂面,见“翠微僧至,衲衣全染松云;斗室经

  残,石磬半沉蕉雨”……不曾目视,却听见风翻贝叶,雨滴莲花,用心嗅“娟娟月露,下檐卜而生香”;用心听“袅袅山风,入松篁而成韵”。瞑目沉思,参悟久则心花顿开,若莲萼之舒瓣;机缘来则心地忽朗,如日月之放光。(年南京一考生《带一本书去旅行》)

  这一段文字整体以散句架构,但其中夹以整句,或引用整句,或句与句之间形成对称,如“用心嗅”句与“用心听”句,又如“参悟久”与“机缘来”两句,或句间内部形成对称,如“风翻贝叶”与“雨滴莲花”。这些整句间杂在散句当中,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舒卷自如,长短变化,参差而有韵味。

2.长短错杂,参差错落

  长句绵长悠扬,余音袅袅;短句简洁铿锵,清脆悦耳。将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可使句子在语气上有舒缓紧张的变化之美,也可使其在形式上有波澜起伏参差变化之美。为避免语句的呆板单调,使叙述生动活泼,可以有意识地把能够写成整句的句式写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

  夏天,骄阳似火,激情澎湃,汗流浃背。哦,我懂了。

  我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总想着不劳而获。对生活的激情,对梦想的执著要像七月的阳光一样。当然,还少不了汗水的付出。小溪旁,不再有我听音乐的身影;花园里,不再有我荡秋千的背影;小巷里,不再有我玩耍的踪影。

  如今,我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倚靠在窗户旁,细细品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本书;在微弱的灯光下,誊写我原本最为讨厌的一篇篇作文。我渐渐喜欢上学习,我懂得了进取……

  这段文字,长短不一,用句子长短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变化,语言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借用修辞,增强语言形象感

  “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语言文辞。修辞是语言中的盐,没有修辞的语言,就像没有放盐的菜肴,淡而无味。正如盐是百味之母,有盐才有鲜味,语言有了修辞,才有生动感与形象感。考场写作,一遍成文,很少能在修改阶段润色语言,因此需要在下笔之时行文之中

  就选用好修辞。善用修辞,可以将淡而无味的语言化为生动活泼、鲜味十足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1援妙用比喻,生动形象

  “精彩的比喻就像童话里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会发生变化。”这是著名作家秦牧对比喻的评价。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善用比喻,可以让你的文章生动形象,处处生辉。

  (1)骄阳当空,蒲扇大的荷叶却绿得油然,绿得纯净,像一汪清泉袭入我的心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年扬州一考生《不能没有你》)

  (2)地图上的涛声是家的旋律,我被心中的柔情晕染。(年厦门一考生《地图上的尖尖角》)

  (3)阳光恰似金色的梯,垂落水面,沉淀下水光涟漪。(年宁波一考生《你是我的一本书》)

  句(1)将荷叶的绿色比作“一汪清泉”,突出其“油然”“纯净”之感。句(2)把鼓浪屿的涛声比作“家的旋律”,突出小作者对鼓浪屿家一般的情感。句(3)中以“梯”为喻体来喻阳光,有化无形为有形之妙。

2.巧用拟人,妙趣横生

  巧用拟人,可使所描绘之物具有人之情感,富有趣味。请看下面两例:

  (1)你总是习惯嘴角上扬25度;你总是习惯眼睛闭合15度。你曾经在我身边,抚平我心灵的伤痛,驱赶我灵魂的黑暗……你轻轻地抚摸我的额头,那么轻柔,像一阵清风,拂去了我心中的烦恼。你在耳边告诉我,要学会坚强,失败只是人生的常客,一切都会过去。你依

  然嘴角上扬25毅,眼睛闭合15毅……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你有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叫微笑。我不能没有你!(年扬州一考生《不能没有你》)

  (2)看到我回来了,那些朋友们乐得不可开交。垂柳高歌低吟,花草婆娑起舞。为了迎接我的到来,葡萄架上的那些小家伙,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站了出来,那眼睛一天比一天睁得大,生怕我忘记了它们似的。满架的牵牛花开得正旺,把手儿都伸到后门口……(年上海一考生《心里美滋滋的》)

  第一个例子《不能没有你》将拟人的方法与设置悬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你”的表现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赋予“你”———“微笑”以人的情怀,不仅将“微笑”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段文字中赋予“那些朋友们”———垂柳、花草、葡萄与牵牛花以人的情感,写出它们的热情,富有人情美,特别是“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站了出来,那眼睛一天比一天睁得大”“满架的牵牛花开得正旺,把手儿都伸到后门口”

  两句,前一句中的“争先恐后地站”与“睁”和后一句的“伸”极其形象,极富趣味,将葡萄与牵牛花写成了热情的人,也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3.善用排比,突出气势

  排比句句式整齐,形式上给文章形成整饬之美,分明的节奏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为文章增强气势。

  有的小作者善设段首中心句,也有以独立段落的形式设置几个语段的中心句,这些句式一致、结构一致的中心句形成段首排比句或段落间的排比句,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例如年深圳一考生用“写用,是感情的吐露”“写作,是灵魂的升华”“写作,是人生的标点”三个中心句分领三段文字,这三句话就形成了段首排比句。有了这些段首排比句,文章的脉络就十分清晰,结构就十分严谨。年宁波一考生用“江南,你是我的一本书,读江南的水,品味那水平如镜,淡然宁馨”;“江南,你是我的一本书,读江南的雨,感受那细腻柔情,凄然如诉”;“江南,你是我的一本书,读江南的月,读懂那风雅动人,澄澈似镜”三段分别总结前一段文字,形成了独立语段构成的段落排比,既点明每一个描写段落的中心内容,又划清了文章的结构。

  在中考佳作中,运用更多的是在同一段内形成排比,这些排比增强了语势,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如年北京一篇中考佳作《少年风采》中的一段:

  生活是我们青少年展示自己的最广阔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变换着各种身份;在这里,我们演绎着多彩人生;在这里,我们焕发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三个句子形成排比,渲染出强烈的情感,也统领了下文,有一箭双雕之妙。

  四、旁征博引,增强语言厚重感

  有文化底蕴的语言,有哲理思想的语言,能够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增强文章语言的书卷气。这就需要我们恰当地引用与化用名言、诗句,既为语言增色,为文章添彩,也彰显出小作者的文化储备。

  直接引用就是根据行文需要,镶嵌能够为文意服务的诗文名句。如:

  无论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还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我都想去告诉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灵活化用就是引用时不照录原文,而是对原诗原文巧妙化用,将诗词名句与格言警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语言中,使之和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产生新的意境,请看下例:

  梦里的如烟细雨风露清愁,梦里的红颜寂寞杏帘酒香,梦里的绿草如茵桃花流水,都融入到江南柔情的雨中,悠然靠岸。雨丝丝,细密如花针,宛若圣洁的天使,降临红尘。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身碎花衣裙,独步江南的雨巷,只见雨珠如诉,寂寂随着天光飘落,却又见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雨密密地连缀,又在伞面悄然聚拢来,终是不舍地滑落,溅起一地微凉,细看原本清晰的远岱,近处的石桥,只剩下烟雨朦胧。

  这一段话中,化用了许多诗文名句,如“杏帘招客饮”“桃花流水窅然去”“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等,形成了朦胧的意境,使文章美不胜收。

·END·

好家长杂志

为家长排忧解难

为孩子保驾护航

作文写作交流(小学):

作文写作交流(初中):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中医医院
德国强力白蚀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sh/1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