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枞阳籍抗日英雄童长荣诞辰周年。为了纪念这位革命先烈,我们平台将连续刊载《童长荣烈士传略》,伴随着盛季兰女士的文字,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硝烟纷飞的抗战岁月,缅怀这位为战争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文韬武略出奇招
年1月26日,针对东北各地抗日武装混乱,缺乏统一指挥,面临被日本侵略军各个击破的危险,中共驻共产国际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战斗任务和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这个指示十分符合当时社会形势,指示信辗转到东满时,已是五月份。东满特委立即按要求整改,将苏维埃政府改成人民革命政府,各派抗日力量能够真正团结在中共领导之下。年9月,据满洲省委统计,全满党员人数为名,其中东满为名,将近二分之一。这一数字间接说明了童长荣的辛勤和努力。10月,根据满洲省委指示,童长荣又开始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前身)的准备工作。
童长荣有革命先知者的思想和情怀,他深知抗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东满地区朝鲜族人口多,朝鲜的革命者也在这一带活动。以金日成为代表的、以“光复祖国”为目的的朝鲜革命者,在酝酿下一步如何行动的“明月沟会议”上,专门请童长荣和特委同志参加,征求他们意见。金日成回忆:(童长荣)他们是有先见之明的革命者,他们从朝鲜共产主义者和朝鲜居民占绝大多数的东满的特点出发,一开始就很重视中朝人民的友好和中朝革命者的团结。他(指童长荣)说,在东满,革命的主力军是朝鲜人。只有依靠朝鲜族居民,游击战争才能取得胜利。不管日本怎样挑拨离间,两国共产主义者一定能克服民族偏见。特委今后将特别 年之前,东满的抗日武装中,有自发组织的各种义勇军、山林队等等。最大的一支是王德林领导的抗日救国军。这是一支由原东北军爱国官兵拉出来的抗日队伍。抗日是人心所望,很快这支队伍由一千多人发展到一万多人,也打了好几次硬战。但同时队伍中的人员思想也是混乱复杂心怀各异的。东满特委十分 童长荣还和一些在东北生活多年的日本人士交上了朋友,这些人对第二故乡很有感情,反对日本侵华战争。他们为游击队捐款、筹粮、送情报。据王中山回忆:年,他从外面回到东满特委机关,见长荣同志正跟一个留着小胡子的日本人面对着,坐在木墩制作的凳子上,讲着日本话。“我当时一惊:一是为头一次听到长荣同志讲日本话吃惊,原来他的日本话讲得那么流利;二是为一个日本人来到了我们特委机关吃惊。特委机关是严格保密的,怎么可以叫日本人进来呢?”送走客人后,童长荣向王中山解释:咱们将来要成立中日朝联合游击队,到那时力量就更强大了。原来,那位叫古豆的日本人是日共党员,一直在为游击队募捐,这次就送来三千元日本钞票。古豆同志后来又来过几次,每次来童长荣都和他谈得很久,还给他带去一些日文宣传品,而他从来不在这吃饭。童长荣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里只有一碗水招待你。那位同志抹一下自己小胡子,也很风趣地说:喝了游击队的水,比吃糖还甜哪!古豆同志还当过向导,引导游击队在边境缴了一个日本警察局,得了许多枪支和文件。可惜后来这位同志被日本宪兵队抓住牺牲了。
童长荣善于宣传党的政策,善于做群众的工作。经常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道理。开大会时,他总要利用机会给群众讲讲形势,讲讲革命前途。开会前,他还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故事,教唱歌,甚至还表演节目。不知这位在黄梅戏之乡长大的年青人兴致来了,是否会来一段《闹花灯》或《打猪草》?离家太久了!他对家乡的眷恋或许只能保留在他那浓浓的乡音里!据王中山回忆:童长荣的安徽方言很重,朝鲜族人听不懂,他开会时就找个“翻译”,略有文化的王中山常常成他的“翻译”。
一次,他在一个村子里开会,敌人闻讯赶来,转移过程中,童长荣左臂受了伤。敌人没抓到游击队,就把村子放火烧了。已经出村的童长荣拉着王中山要返回村里向群众道歉。王中山问,怎么道歉?他说你不会道歉,还不会翻译吗?晚上,开了个群众会,他和群众做了心对心的交流,他的手臂还在流血。他一句句说,王中山一句句翻译。说的、听的、翻译的,大家都一齐流下了眼泪!就在他牺牲前几天,特委带着群众在深山里与敌人周旋。几天没吃东西了,战士为他煮了一碗蘑菇汤,他转身送给一位产妇,说她刚刚生了孩子,比我更需要。他见出生的双胞胎没东西包裹,就脱下身上的长衫,一撕两半,叫人拿给孩子包上。还风趣地说:“你们爸爸叫大布衫子,你俩就叫小布衫子吧”!
特委召开会议,童长荣总是带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和满洲省委的有关指示精神,然后发扬民主,让与会者充分讨论,他再来作总结发言,肯定前段时期的成绩,指出下一阶段的方向。如有不能统一的意见,他能认真倾听,并建议报告上级党的领导,请他们解决。
他不仅口头做宣传工作,还充分发挥从事过文化工作的优势,利用各种报刊宣传抗日,宣传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他领导的特委,在困难环境下,还在游击区创办《斗争》《两条战线》《反日报》《少年先锋》等报刊。这里着重讲讲《两条战线》。《两条战线》是指导东满地区党政军工作的党内刊物。由于在朝鲜族聚居的东满出版,采用朝文、汉文两种版本印行。“一·二六指示信”传至东满,童长荣撰文在《两条战线》上发表,传达党中央关于在满洲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团结各种抗日力量;他还在《两条战线》第十三期发表文章,对当时在肃清奸细和反革命分子的斗争中出现扩大化的倾向,进行了比较严肃认真的批判。同时阐明了党的政策,并注意到在实际斗争中予以纠正。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左”倾错误,使东满地区抗日斗争蓬勃发展。为了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批评某些党员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现象,端正党纪党风,童长荣撰文题为《亡命客》,发表在《两条战线》上。文章写道:“亡命客”是东满一个特殊名词,系指游击区内脱离群众的某些党员,“白白的吃着饭,说着空话,甚至用互济的名义,从群众手中拿出粮食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他还写道:要和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置身于群众之中。要熟悉群众的一切情况,熟悉群众的痛苦和情绪,要把群众团结起来。党内存在“亡命客”,就不能团结群众。我们一定要根除“亡命客”这种不良的现象。
《两条战线》还刊登东满各县委举行重要会议的决议、领导抗日斗争中的经验教训、当前的工作、任务等。以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交流经验教训。《两条战线》在两年之内出了十六期,有近十万字的文稿都是他亲自撰写的,一些文稿的页面上甚至沾染上点点血迹,那是他生病卧床时写的。他牺牲后,《两条战线》也停刊了。
童长荣有丰富的对敌政治斗争经验。在东满的抗日历史上,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日历史上,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可以说童长荣开了先河,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尝试。他根据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体会,告诉自己的战友,日本军队里也有许多贫苦人,他们并不愿意打战,可以争取他们。日本也有劳苦大众,也有共产党,广大的日本民众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日本士兵的思想动态:反战、厌战、恋家、思亲等等,有的放矢地指导并亲自用日文写出《告日本军队书》,还有许多富有人情味能打动人心的传单、小册子,劝他们不要为日本军阀卖命,以削弱敌人的斗志。
那时候,游击队与敌伪作战,花花绿绿的传单成必备“武器”。当年的第四军军长、童长荣的战友李延禄在回忆录中,记下“智斗龟冈”的故事:年春,童长荣和李延禄指挥汪清县游击大队和抗日救国军补充团(李延禄领导的),与前来讨伐之敌、有少将军衔的敌酋龟冈村一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较量。除了按地形布置好兵力外,童长荣亲自指导并用日文写了大量的传单,如“日本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你记得你当兵时你父母的眼泪吗?”“你的妻儿等你回家!”等等。还发动妇女儿童将传单散发在路口、村头、树上。
一个又一个回合之后,敌人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黄昏,龟冈村一检查部队情况,准备再一次发动攻击。不料见部下打着手电偷偷争看传单,士气低落,就下令搜查,结果,每个班都有。撤回部队后,龟冈村一逐人审查,枪决了二十多名“私藏共产党传单,惑乱军心”的士兵,部队因人心不稳被解散,两千多人被遣送到“纠正院”去反省。这一战,消灭了多日寇,缴获了多枪支。龟冈村一也因受了重伤送回国后不治而亡。也就在这一战中,还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日军一位辎重队司机名叫伊田助男的,将一汽车十万发弹药藏在小树林里送给中国同志,并留下纸条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心迹后,饮弹自杀。这个故事曾一度传到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影响很大。后来,还曾收入我国的小学教材中。
金日成在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中记下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们就争取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也进行了不少争论,尤其是关于以日军为对象的对敌政治工作的争论,没能达成协议。大部分同志都认为,伪满军的中下层是可以争取的,但从小就被灌满了“大和魂”,盲目崇拜“天皇”,习惯于强制性纪律的日本军人,是根本不可能争取的敌人。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否定了他们的这种看法。有一年,间岛(当时朝鲜人对延边一带的称呼—笔者)的农村瘟疫蔓延,日军干下了把病人关在屋里活活烧死的暴行。患病的童长荣所在的村子,也闯进来了“讨伐”队。一个日本军官看到躺在屋子里的童长荣,就马上命令部下把门锁上放火烧。一个日本兵忙着准备点火。
童长荣意识到最后的时刻到了,便决心作最后一次宣传,死也要死得有价值。他用拳头敲着炕面,用他在日本上大学时学的非常流利的日本话,对那个日本士兵说:你也该是工农子弟,为什么到这里来乱杀穷人?杀了人,你能得到什么好处?怎么能这样灭绝人性?哪有这样杀害病人的道理?这一声敲击良心的呼喊,打动了那个日本兵的心。那个日本兵就把后门踢开,避开上级的眼睛把童长荣悄悄地放出去,然后才往房子上点了火。童长荣藏在垄沟里,才得以死里逃生。从此.我们抱着信心,选拔一些坚定、勇敢、精明而强干的同志,大胆地派到敌军中去了。
王中山还回忆了一段往事:年初,也是一场日寇讨伐战结束后,游击队在冰封的河边,发现两枚野炮弹下压着一封信,写道:“共产诸君:我们要回国了。这两颗炮弹里各装三百发子弹,你们用它反对日本军阀吧!”落款署着十二个日本士兵的名字。
童长荣的博大胸怀,他的远见卓识,使东满军民的抗日增添了一门必备的有效“武器”!(未完)
稿件来源:枞阳在线图片来源:网络配图
作者:盛季兰,安徽日报原主任编辑。
主编:王长学
责编:吴福成小编:葛平圆
投稿邮箱:
qq.白癜风医院南宁哪家好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