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群众要“拔穷根”,不能只依靠国家兜底保障,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有自我造血功能,有长期稳定收入。
作为省级深度贫困县,汪清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出路和主攻方向,坚持“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群众基础,全力打造以黑木耳为主导的特色扶贫产业,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先行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坚持“规划长远、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原则,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汪清县脱贫攻坚综合发展规划(-年)》,科学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健全脱贫攻坚项目库,为扶贫产业发展定位导航、奠定基础。年末,着手组织编制了《汪清县产业发展规划(-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产业长效发展机制,稳定既有脱贫成效,确保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木耳当家打造主导扶贫产业汪清早在年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称号,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群众基础非常好。按照“县上建标准、村里抓生产、群众搞栽培、企业管营销”工作思路,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建标准”,大力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汪清黑木耳”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建成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将黑木耳国家标准牢牢掌握在汪清人民手中。
——“抓生产”,累计新建标准化菌包厂47家,黑木耳标准化种植产业园14个,打造“园中园”“区中园”“一区多园”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菌包成活率和木耳产量,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搞栽培”,通过能人带农户、先富带后富、老户带新户,全县黑木耳种植户达到户人,3万余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每个菌包厂每年用工约60人,全县菌包厂年可提供务工岗位约个,让“农民冬闲变冬忙”。
——“管营销”,组建成立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黑木耳交易市场,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黑木耳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信息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年产值达34亿元。仅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去年实现年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9亿元。
同时,汪清县从俄罗斯进口木料保证生产原料供应,积极开展秸秆、玉米芯等替代原料研究,降低对木材的依赖度,加强黑木耳废菌袋处理。经过不懈努力,汪清已经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形成了以天桥岭镇为核心,鸡冠乡、复兴镇、东光镇、春阳镇齐头并进,个村遍地开花的“一核四带百强”产业格局,黑木耳产业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龙头带动巩固发展传统养殖业依托延边黄牛源产地优势,引进总投资6.4亿元的澎派黄牛养殖一体化项目,大力推进黄牛集中饲养育肥,鼓励养殖户开展舍饲圈养,解决因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政策影响,黄牛无法放牧散养,产业整体萎缩,养殖户收入减少,出现致贫返贫问题,推动了黄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大兴沟镇、春阳镇、复兴镇、东光镇、罗子沟镇5个黄牛大镇,黄牛发展数量稳定在8.3万头。
长短结合建设农光互补产业园针对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多、扶贫托底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光伏发电指标,投资10.15亿元,建成了全省单体最大的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集中式光伏板下土地资源,引导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建设光伏温室科普中心,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耕种、板外观光”的长短结合农光互补模式。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1.72亿千瓦,销售收入1.49亿元,年提供扶贫收益万元,可持续受益20年,为我县贫困人口脱贫提供长期稳定收入。
以点带面建设农光互补产业园依托汪清县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不可替代的民俗资源,重点建设了满天星综合开发、油用牡丹基地、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园区、光伏温室科普中心等旅游项目。采取“以点带面”模式,带动景点周边及景区公路沿线百草沟镇、东光镇、大兴沟镇、汪清镇等4个乡镇38个村土地流转公顷,余户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以地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获得租金、股金、薪金等多元收入。
统筹资源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坚持做大做强龙头电商,整合带动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建立“龙头企业管营销、服务站点管收购、贫困群众管种养”电商模式,统筹资源、统一调配,形成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抱拳出击的发展格局,使汪清农特产品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目前,全县已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个镇村电商服务站,开通了京东汪清特色扶贫馆,构建起上下贯通、覆盖全县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龙头电商延边农乐生态有限公司在线上开设网店12家,通过电商服务站收购,年销售大米、木耳等农特产品余吨,销售额达万元。年全县实现农特产品网销额万元。
着眼长远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年我县实现产业扶贫项目收益万元,为杜绝“平均主义”、“大水漫灌”等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汪清坚持强内力、挖潜力、激活力的原则,研究制定出台了《汪清县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从设立小额无息扶持资金、自主脱贫奖励资金,到设立村内公益性岗位、“一事一议”救助资金,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奖勤罚懒”的机制,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分配,避免了“保姆式扶贫”、“政策养懒汉”,强化了贫困群众“造血能力”的提升,实现了困难群众有质量、可持续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