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子沟抗日英雄人物事迹篇

甘肃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53.html

——写在“9.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八十多年以前,日寇的铁蹄践踏上中华大地,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无所畏惧、毅然决然走上抗日的疆场。在抗战的队伍中,有英勇无畏的军人,也有舍生忘死的普通百姓,他们面对凶恶的敌人,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有些人的名字并没有被记载下来,他们的英勇事迹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罗子沟是东满后期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英雄的罗子沟人民在十四年漫长的抗战中,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东满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杨德山

杨德山原名叫杨见喜,年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上世纪初年,为生活所迫,他慕名东北这块黑土地,与人结伴闯关东,沿途靠讨饭为生。农历正月初六离家,直到八月十五才走到绥芬大甸子(今罗子沟)的三道河子。初来乍到,就靠给人做长工养家糊口,有了温饱。过了几年,杨德山把家搬到了四道河子村。

四道河子山深林密,野生动物四处出没。没多久,他就和人学会了狩猎,挡趟子,下地窖。内河的黑林子沟,秃老婆顶子一带成为他的狩猎场,在沟口,他搭了个趟子房,那条沟因此被人们叫做杨把头沟。

年日本人侵占罗子沟后的几年里,加强了对山里抗联部队的封锁,他们不准老百姓进山,以此切断与抗联部队的联系。虽然允许个别猎户进山狩猎,但必须在伪警察署办理入山证明,尽管这样,没有特殊的关系也办不下来。杨德山在大甸子街(罗子沟街)有七八个拜把子兄弟,通过他们的关系,才办了入山证。这样,杨德山就有了出入深山狩猎的自由。

年农历正月十五,杨德山居住的四道河子村被日伪军屠村,幸好他和老伴住在山里狩猎,才躲过了这场劫难,但是他在四道河子的两间小房却被烧毁了,无家可归,没办法只好搬到罗子沟街里居住。

日寇对山区的封锁,给抗联部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粮食、药品、食盐等生活用品极度缺乏。

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抗联部队的领导找到地下党员王树彬商量,找一个可靠的人,帮助解决这些困难。王树彬向抗联领导介绍了猎人杨德山,说,这个人很实在,并且有入山证,来去比较自由。就这样,地下党王树彬找到杨德山,动员他为抗联做事。穷苦人出身的杨德山知道抗联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他们历尽艰辛是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二话没说,应允下来。至此,杨德山开始冒着丢掉性命的危险为山里的抗联做事。他利用自己出入深山的便利条件,在罗子沟街和一些村屯买粮食买药品等一些生活用品。他把这些物品巧妙地运到他在山里的趟子房,藏在周围,躲避日寇讨伐队的搜查,等到安全的时候,他再通知抗联的哨兵,派人把这些物资运走。冬去春来,杨德山采用这样的办法为抗联运送了大批物资,抗联部队需要什么,他就想方设法搞什么。

尽管做的十分隐蔽,杨德山的秘密行动还是被日本人的密探发现了,因此杨德山被日本宪兵队抓捕,被押送到了延吉日本人的监狱。在狱中,杨德山受尽了敌人种种酷刑,但他始终否认与抗联有来往,为抗联做过事。敌人找不出确凿的证据,只好判他服刑。年日本人投降,东北迎来了解放,被杨德山帮助过的抗联队伍没有忘记他,把他从监狱营救了出来。

解放后,杨德山不再狩猎,他到山里捕获到马鹿,梅花鹿等动物,运回罗子沟街进行人工饲养,直到人民公社成立,他把自己饲养的所有的鹿,都交给了大队。

年,杨德山去世,享年岁,老伴王桂英95岁去世。

解放后,杨德山和当年的抗联战士相聚(前排左一为杨德山)

卜文泰

家住罗子沟上母猪河屯(今上河村)的卜文泰,是一位为抗日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日伪统治时期,他的公开身份是上母猪河屯的甲长。

早在年7月,卜文泰就参加了抗日队伍。后来根据斗争的需要,卜文泰利用自己在屯子里百姓当中很有威望这一优势,当上了屯子甲长。他经常为屯里的百姓办事,到处周旋奔走,所以很得百姓信任。卜文泰利用群众基础较好这一优势,积极地为山里的抗日队伍提供粮食、药品、食盐等一些紧缺物资。

有一年的冬天,天气特别的寒冷,抗日队伍的官兵们,隐蔽在铺满厚厚积雪的深山老林里,有的战士还穿着单衣,饥寒交迫。卜文泰知道后,他立即组织了一些乡亲,筹集到一些棉衣、粮食等物品,躲开敌人的监视,赶着马爬犁,及时把这些物资运到了山里,交到了抗日官兵的手中,使队伍渡过了一个大难关。

不仅如此,卜文泰还把敌人平时的活动情况,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抗日队伍,为抗日队伍制定作战计划提供有效的参考。

年8月开始,日寇为了加强对罗子沟地区的统治,阻隔人民群众同抗联的联系,先后在罗子沟的六个村屯建立了集团部落,部落周围挖了大沟,四周建立了炮台,百姓出入都要接受批准和检查。上母猪河屯靠近深山,敌人对该屯的群众实行了更加严厉的管控。

年5月15日,一支抗联小部队从山里下来,准备袭击上母猪河的敌人。事先得知消息的卜文泰,以甲长的身份做掩护悄悄走出屯外,秘密地在屯子东南方向的壕沟上,安放了一块结实的木板。天黑以后,战士们踩着这块木板顺利地跨过壕沟进入屯子,他们取走了群众给抗联预备的粮食和其他物品,并放火烧毁了伪警察所。

卜文泰的这些行动,最终被坏人告密到罗子沟街的宪兵队,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直为皇军做事的甲长卜文泰竟是私通抗联的共匪。同年七月末,宪兵队来到上河屯,点名抓捕卜文泰。

抓捕的当天晚上,卜文泰正在家里剥线麻。敌人把抓来的人都带到了警察所,连夜进行审讯。日本人首先采取诱惑的办法,妄图让他说出抗联的藏匿处。面对敌人的伎俩,卜文泰不屑一顾。敌人见软的不灵,开始对他施以酷刑。面对敌人的暴行,为了不牵扯出更多的群众,卜文泰抱着死而无憾的信念,以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气节,大义凛然地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宁死也没说出抗联的踪迹。就这样,敌人把烧的滚烫的沸水泼在遍体鳞伤的卜文泰身上……

当天晚上,敌人枪杀了同卜文泰一起被抓来的五、六名群众,他们在屯子北侧秘密挖了一个大坑,被杀的人一起被埋到了大坑里。几经询查,卜文泰的大儿子才从一个日本人的口里知道了父亲的掩埋地点,遇害人的家属找到这个掩埋点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五、六具尸体已面目全非,是卜文泰的妹妹从衣着上认出了哥哥,卜文泰穿的长袍上的盘扣是妹妹亲手制作。

解放后,卜文泰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身着长袍的卜文泰

卜文泰烈士证书

卜文泰个人印章

兰忠发

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三、四团的一部分主力,在吉东反日联合军军长周保中的领导下,进驻罗子沟开辟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时期,兰忠发就居住在距抗日部队深山密营不远处的三道河子屯。距屯子不远的上房子烧锅大院,是抗日官兵经常往来的地方。在这里,受到他们的宣传教育,做活儿的伙计们的爱国热情都很高。身为第四甲第三牌牌长的兰忠发,也在这个作坊干活儿,一来二去,兰忠发结识了周保中、柴世荣、金日成等抗日官兵。在这些人当中,他与柴世荣走的最近,这缘于他们有一层特殊的关系。

年,兰忠发举家迁往绥芬大甸子三道河子之前,一直居住在和龙县头道沟河东。而抗日名将柴世荣的老家也是和龙头道的,家住四道沟,当时在县里当警察。在和龙,柴世荣曾冒死救下金日成的七名战友,因而弃官逃亡,走上抗日的道路。柴世荣对绥芬大甸子并不陌生,那次逃亡的地点就是绥芬大甸子,之所以逃到这里,也是因为他的妻子柳素清就是罗子沟人,他们年经人介绍结为夫妻,并生下一子二女。这次在大甸子与兰忠发相识,二人就以老乡相称。在后来的日子里,兰忠发明里应酬日伪军,暗地里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抗日队伍做事。

有一次,抗联部队的政委金日成被敌人追得无处躲藏,情急之中,金日成向着兰忠发家的方向跑去。见此情景,兰忠发二话没说,急中生智将金日成藏到了自家后院的菜窖里,因此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天不亮的时候,兰忠发赶紧准备些吃的,安排雇工把金日成送回山里。

还有一次,为了给队伍筹集军鞋,按人数计算,就差一双鞋子没有着落,兰忠发看到自己妻弟脚上穿的是一双新鞋,于是动员妻弟脱下来,送给队伍。有时实在是筹集不到军鞋,它就动员家族内的女人们手工做鞋。

抗日部队的伤病员在山里养伤,艰苦的条件可想而知。兰忠发看在眼里,就把个别伤员接到自己家里来,遇到日伪军巡查,兰忠发就说是自己家雇佣的劳力。他的勇敢和睿智,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

抗联部队在深山老林里宿营,夏季蚊虫叮咬,冬季风雪严寒,还要时刻提防日伪军的讨伐围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抗日斗争,环境及其的凶险。官兵们面对这样的艰苦环境,已习以为常,但是,天天跟随部队打仗的孩子们的生活却异常艰难。柴世荣决定,暂时将大女儿柴金英托付给村屯里老百姓家抚养,于是他想到了兰忠发。经过相处,柴世荣感到兰忠发是一位心地善良、讲义气、有心计的人,把孩子交给他家抚养,放心。兰忠发二话没说,答应了柴世荣的请求。

柴金英来到兰家以后,化名张英,从此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

年9月,柴世荣所率领的抗联部队奉命向宁安县南湖头转移,东满的抗日武装斗争由此从前期的小范围斗争,发展到在更广阔的地域进行。年3月,由于儿女们年纪小,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柳素清从兰家接走了张英,带着三个孩子去了苏联。

金日成回国后,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他没有忘记在罗子沟抗日那段日子里,兰忠发曾经对自己的帮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通过中国有关部门进行查询,确认了兰忠发的住址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从朝鲜来到罗子沟,要带他去朝鲜。当时兰家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兰忠发不知道去了以后会是什么结果。再说,当年能对自己的队伍有所帮助,不应该以此做为炫耀的资本。现在,人家是一国之主,我是普通的老百姓,如果去见金日成,在人们眼里,明摆着有攀附之嫌。人在艰难的时候去帮一把,那是做人的本分。因此他没有跟着金日成派来的人员去朝鲜。后来,因国内政治运动不断的原因,渐渐失去了联系。

年5月,抗联将领柴世荣的女儿张英一行来到罗子沟,找到了兰家的后人,至此,地方政府和邻里街坊才知道,当年兰忠发不止救过金日成,他们一家还为抗联将领柴世荣抚养过孩子,这桩救人于危难时刻的举动,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才大白于天下!

故地重游,眼望曾经隐蔽过抗联众多战士的崇山峻岭,张英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星转斗移,物是人非,少年时期在这片土地生活过的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一幕一幕浮现在她的眼前。为了抗联,为了民族的解放,老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恩情永世难忘,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兰忠发在战争年代所做的一切,默默无闻,但是他不计得失,不图所求,尽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也没有拿做过的事情做资本,以换取人身的自由,显示了高尚的人生气节。

兰忠发和两个兄弟及侄儿们在一起

年秋天,张英在兰忠发后人陪同下,在四道河子抗联宿营地旧址

关玉林

关玉林是宁安县东京城下荫屯子人,从小就给大户人家放猪,因不能忍受财主的剥削压迫而逃离家乡。21岁的那年夏天,他流浪到了汪清、东宁、宁安三地搭界的地方绥芬大甸子,因无处安身,便栖身于一个叫李八爷的猎人的趟子房(狩猎人的住处)。相处的时间长了,老猎人了解了关玉林的身世,看他朴实、本分、心善又耿直,就收他为义子,跟着他练习打猎。就这样,关玉林在深山密林里,过上了狩猎人的生活。李八爷年龄大了,就让关玉林继承了自己的整个的趟子房。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人民纷纷举旗抗日,关玉林放弃了多年经营的狩猎场,拿起猎枪参加了柴世荣领导的抗日救国军,跟随柴司令转战东北,进行抗日斗争。由于关玉林的枪法好,受到了队伍领导的器重,被任命为一名副官。这当中,他返回宁安东京城探望父母,并把他们接到了大甸子的杉松背(今罗子沟常青村)居住。在这里,他没有断了同抗日队伍的往来,并同柴世荣、金日成、崔贤等人拜为结盟兄弟,立下结义誓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齐心抗日,直到胜利。不灭日寇,永不休止,保守秘密,永不叛变。从此,关玉林为抗日部队带路,送信,积极从事反日活动。

有一次,由关玉林带路,崔贤团在汪清境内,接连攻破三个村屯。在攻打罗子沟上母猪河村时,关玉林事先悄悄摸进村,同内线人接头,约定举火为号,放抗联部队进村。当天晚上,部队按预定计划行动,寂静的夜空里,突然闪出火光,枪声立刻大作,伪警察所的警察不敢应战,仓皇逃走,抗联部队在这场战斗中,缴获了粮食30余担(斤)。

日军为了割断人民群众与抗联的联系,采取了严密封山的措施。一方面规定凡是入山人员要到宪兵队开入山证,另一方面成立了“宣扶班”。“宣扶班”成员一般都是隐蔽自己本来的身份和职业,专门干一些向宪兵队告密抗联队伍行动、招降抗联战士的罪恶勾当,这些人实际就是日本人的密探、特务。关玉林被选为了罗子沟北部一带的班长,他利用了这一特殊的身份,办出了入山证,暗地里为抗联购买粮食。买一点,就用马驮到自己在山里的趟子房藏起来,隔一段时间,再秘密地送到约定的地点,让部队运走。通过这种办法,关玉林先后为抗联筹集了许多粮食。

年至年间,罗子沟宪兵队的特务头子曹振江,依仗日本人的势力,坑害了不少无辜的百姓。抗联决定除掉这个坏蛋,为民除害。于是,抗联部队安排关玉林接近曹振江。关玉林对曹振江说,有一支抗联小分队受不了饥寒,想来谈判,如果能够保证在日本人面前没事就投降。曹振江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升官发财的机会,于是带了一个特务班长等一些人一起进山招降。随同的这些人虽然明里都是为日本人效劳,可内心都非常痛恨汉奸,当遇到抗联时,都没有进行抵抗,埋伏的抗联战士轻而易举地除掉了这个罪孽深重的汉奸。

年7月15日,关玉林在下河村的贾家沟以“通匪”的罪名不幸被捕,罗子沟警察署把他押送到汪清,后又转到延吉和牡丹江监狱。在牡丹江监狱,关玉林被判死刑。年春,在新京(今长春)改判无期徒刑。这期间,关玉林受尽了各种酷刑,但他始终宁死不招。

被判为无期徒刑后,关玉林被转到营口监狱。年8月,被苏联红军解救。解放后,他回到下河村,土改时被选为下河乡农会会长,年5月调到罗子沟供销社任毛皮、药材收购员,年9月27日,关玉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出席全国群英大会时的关玉林

参加文化学校学习时的关玉林(前排左二)

禚玉琛、周延年

年4月,日军进驻罗子沟以后,为了加强统治,马上在各村屯建立了伪政权,实行了牌、甲、村三个等级管理体制。

下母猪河的禚玉琛、周延年二人,是村里大户人家当家的,二人正直厚道,在百姓中有一定的威望,因此被推举为牌长和村长。

那时的住户比较分散,禚玉琛的家在比较隐蔽的禚家沟,这里三面环山,林木茂密,因此成为了抗联人员往来的落脚点和情报站。村长周延年还秘密约同本村的贾文福、王文才等人,接受周保中、史忠恒、吴义成等抗联领导的宣传教育。根据四人的表现,他们逐步被吸收为抗日队伍的成员,作为内线为抗日斗争服务。

为了不暴露身份,担任伪牌长、村长的禚玉琛、周延年二人,见了敌人佯装笑脸做事。受敌伪的指使,他们白天动员村民学日语,组织村民为驻守在下母猪河的敌伪六连挖工事,砌围墙,巡逻等,晚上就为抗日队伍送粮、食盐、衣物,传递情报。

年6月26日,在吉东反日联军军长周保中的领导下,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三团、四团和抗日救国军吴义成、史忠恒、柴世荣、吴三侠等部,联合打响了攻打大甸子罗子沟的战斗。为了便于观察指挥,指挥部设在了禚家沟的禚玉琛家。

战斗打响后,敌人依仗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因此气焰嚣张,战斗呈僵持、胶着状态进行着。为了瓦解敌人,禚玉琛,周延年,贾文福,王文才四人经过商量,一同来到驻下母猪河村伪六连连部,劝伪王连长倒戈抗日,团结起来共同打击日寇。没料想伪连长是个死心塌地为日寇效劳的顽固分子。正是这次未果的策反行动,埋下了大祸患。

罗子沟战斗取得胜利以后,造成较大伤亡的日伪军气急败坏,抗日部队撤退后不几天,便立即对罗子沟地区的上母猪河、下母猪河等村屯进行了疯狂的排查、搜剿。禚玉琛、周延年、贾文福、王文才等人的抗日行动已经暴露,敌人驻下河的伪六连首先对下母猪河村发难,进行逐户查询。延吉来的贾团长带领的伪军到下母猪河村召开紧急会议,命令各户必须户主参加会议,伪军们拿着户口册逐一点户查对户主名字,当点到周延年、禚玉琛二人名字时,不由分说,伪团长命令立即将二人捆绑起来(贾文福、王文才二人预感情况危险,已躲藏起来)。

当两家人匆匆追赶被押往大甸子街的禚玉琛、周延年的时候,只见在城子后的东大桥头河的对面,站满了多持枪的敌人,其中日本守备队有十余人。他们看见,在一排敌人不远处跪着两个被捆绑着的人,还没等他们看仔细,就听到两声枪响,两个被捆绑着的人应声倒地。

见此情景,两家人不顾一切扑向前去。他们悲痛欲绝,凄惨的哭叫声回荡在城子后大山头的上空……

禚玉琛、周延年二人为了抗日不做亡国奴,舍弃自己的小家,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帮助抗联队伍,其精神可钦可佩,其行为可歌可泣。二人虽然没有惊人之举,但他们能在国难当头之时勇敢的站出来,敢于面对凶恶敌人进行斗争,悲壮地献出生命,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人物。

当时已经十三岁的禚成礼,目睹了父亲禚成礼、周延年被敌人枪杀的经过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让饱受欺侮的时代一去不返,那些普通百姓在求得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奉献与牺牲,令人敬仰,不仅一个家族世代不能忘记,国家和人民也不应忘记。

.9.3

张安岑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zx/202112/10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