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在双流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或是清幽僻静的小巷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在哪儿耍喃?带我一个撒”“我在东升呢,来喝茶,等你啊”。
我们匆忙地路过,有意无意听着喊着,这些早已印在脑海的街道名字。却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名字的来历,也不了解背后真正有意思有韵味的故事。
今天,双妹儿就带你拨散时光留下的淡淡云烟,揭开双流各乡镇(街道)名字背后,那些尘封的故事,以及迷人的历史。
东升街道曾用名:双华乡、中心乡、团结公社
东升,自隋仁寿元年(年)一直为县治之所,迄今已有余年。
东升的得名,还要归功于旧城边上的一座小桥。这座小桥,在今天的双流大市场与川藏路交汇的位置。
小桥在当初下基脚时,正好碰上旭日东升,因此大家为小桥取名为“东升”。后来桥不在了,但它所在行政村却因桥命名为东升村。
今天的东升,由年由东升乡、永福乡、城关镇合并而成。现在,作为双流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城市物流、商贸日渐繁荣,房地产业独树一帜,城市经济不断繁荣。东升东升,名符其实!
九江街道别名:甘泉里、泉水凼
似乎所有与“江”相关的地名,都和当地的水系有关,九江也不例外。
从江安河起水的新开河流经区域,形成了九拐十八弯,每拐都呈葫芦状。九拐十八弯到了九江境内,还剩下一个葫芦九道湾,因此大家就叫这段河为九曲江。
九江的兴起,和当地一座叫玄天观的古刹有关。北宋熙宁2年(公元年),在离九曲江不远的地方,建起一座占地百余亩的寺庙。这座寺庙殿堂辉煌,香火旺盛,引来众多善男信女前来祭拜。
当地大户要树功德,外地的生意人也看准商机。于是一座座房屋,从道观周边拔地而起,兴起的场镇也因靠九曲江而取名“九江”。
玄天观里有一汪泉水,据说这汪清泉冬不枯夏不竭,周围还逐渐形成了一百来平方米的小池。来到这里的移民,围池而居,取泉而饮。渐渐地,九江又有了“甘泉里”、“泉水凼”的别称。
彭镇别名:彭家场
曾用名:永丰场
彭镇是双流最古老的场镇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
图片来自:空港双流
雍正年间,彭镇还不是彭镇,而是双流县的永丰乡。清朝时期,因为战乱,此地惨遭烧毁。乾隆年间,乡人们重回该地,建起街房数间,形成场镇。
后来,因为住在这里的人大多姓彭,再加上丹棱人彭端淑一大家名门望族迁居过来,这里也就改名为彭家场。
图片来自:空港双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设置了“彭家镇”。后来,经历东风人民公社、彭镇公社,年正式更名为彭镇。
彭镇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彭镇曾有“六庙”(关帝庙、文昌庙、燃灯寺、观音寺、万年台、川主宫)、“三会馆”(福广馆、江西馆、广东馆)、“一阁”(天一阁)等多处古建筑。历史上曾出现了彭端淑、刘沅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图片来自:空港双流
如今的彭镇,最出名的要数观音阁老茶馆了。它不仅是过去生活的记忆,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摇篮。
黄水镇曾用名:坎字乡
在成都市外南14公里的川藏线上,有一座这样的小镇,这里金马河潋滟浓郁,杨柳河清波涟漪,陶家渡蓊郁深邃,牧马山起伏逶迤。这座小镇,就是黄水镇。
图片来自:双流电视台
《双流县志》上说,黄水因“水漱山石色异”而得名。黄水在清朝时期叫坎字乡,民国二十九年(年)设乡建镇定名黄水乡。自此,“黄水”一名沿用至今。
大概意思就是,流经境内的杨柳河到了牧马山脚下转了个大弯,水势变急,形成了对山边泥石不断的冲刷,泥沙入水,使得下段河水变得浑黄,清水河变成了“黄水河”,名字也就这么慢慢叫开了……
黄水境内近年发掘的、有着"地下史书"之誉的“三官堂商周遗址”闻名考古界。因为这个地方,把双流从商周到现代多年的历史毫无断代地联系起来了,是极具重要价值的古代文化遗存。同时,也成为双流是古蜀农耕文化发源地的强力证据。
金桥镇原名:擦耳岩
金桥原名叫擦耳岩。关于擦耳岩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有史料记载的,说的是曾经擦耳岩段河床狭窄,北深南浅。船舶紧靠陡峭的南岸行驶,行船之人经常有擦耳碰脸受伤的危险,所以大家就称这里为“擦耳岩”。
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崇州武举人杨遇春担任陕甘总督期间,回到故里祭祖。经过这里上船过河时,在岸边被坡坎撞掉了纱帽,磕破了耳朵。所以,大家就叫这里“擦耳岩”。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颇具趣味和风土人情。年,擦耳和红石良乡镇合并为擦耳乡。年设置金桥镇,镇因靠近金马河大桥而得名“金桥”,寓意由金桥奔富裕达小康。
西航港街道由原白家、文星两镇合并而成
关于西航港街道,名字来源其实挺简单,因为地处西南航空港,所以命名为西航港。
图片来自:成都同城会
但是说到西航港,不得不提的是白家和文星这两个镇,现在的西航港就是由当初的白家、文星两镇合并而来。
白家镇,原名复兴场,清初毁于火灾,后场镇迁至一白姓人家开的幺店子处而得名。现在一提到白家,大家首先会想到肥肠粉。这种百姓家里的寻常食物,如今已经成为白家的标志,并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尝。
图片来自:成都同城会
文星的起源,则更具戏剧化和传奇色彩。据传,清朝乾隆年间,在文星镇的位置,当地人想要集资架座桥。结果工程进行到一半,老天不给力,天天飘雨。
正当工匠发愁的时候,忽而雨过天晴,夜夜星空万里。在好天气的支持下,桥很快修成了。后来大家都说,是因为“文曲星”的相助,桥才能修好。因此,新桥就命名为“文星桥”。
图片来自:成都同城会
再后来嘛,就有了文星场。年,这两个场镇合二为一,撤销建制,并设置西航港街道。
协和街道由协兴、清和各取一字而来
相比较于其他乡镇,协和这地名来得相对晚一些。
协和的名字,是用清末华阳中兴镇协兴和清和两个乡镇各取一字而来的。年,协和乡又拆分为协和、鹤林两个乡镇。年,中兴和鹤林合并成为上游人民公社。年又重新分设,成立协和公社...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最终在年1月22日,原华阳街道、正兴镇余下部分约14.5平方公里的区域合并,设置为双流区协和街道。
虽然说如今的协和街道,和最初的协和乡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协和这一名称,最终还是得以沿袭和保留。
如今的协和,有三江公园、怡心湖、万缘宫、万佛寺等景点,在新的时代见证下,它也在焕发新的活力。
公兴街道别名:坛罐窑
公兴地处牧马山中心地带,据传曾是三国时期蜀汉牧马练兵的一处营地。公兴有一个别名,叫“坛罐窑”。
这个别名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当时的公兴有三口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大窑。因为大窑主要生产坛坛罐罐,所以“坛罐窑”的名字不胫而走。
坛罐窑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始终逃不过历史的命运,最终败落荒废。明末清初,一支姓尹的家族迁居并在窑坡旁安家。后来,这里形成了小街道,附近的人也开始到这里赶集,名字还是叫当初的“坛罐窑”。
再后来,“坛罐窑”的场镇被水灾冲毁。场镇的住户、居民只得重新选地址建新场镇。经过大家的商讨,新的场镇取名为“公兴”,寓意“公共建场,公共兴旺”,一直沿用至今。
黄甲街道别名:王家场
黄甲最开始的得名,来源于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黄甲的人。因此人祖辈有功,后来就在黄甲地段建了场镇,场镇名就根据人名而来。
虽然从一开始就叫黄甲,但是人们叫得更多的,反而是“王家场”这个名字。在嘉庆年间兴起之后,由于场镇越扩越大,占用了当时王姓一家人的大量土地,所以扩张后的场镇就改名叫“王家场”了。虽然解放重新定名为黄甲乡,但是人们仍把黄甲叫作王家场,这大概是习惯成了自然吧!
现在提起黄甲,大家估计首先想到的就是黄甲麻羊,毕竟有关吃的才是最根深蒂固的东西。如今,当初见证了小镇沧桑的两株黄桷树仍巨伞般傲然挺立街头,它那婆娑的荫蔽,虬盘苍劲的雄姿,也给小镇平添了几分古朴的风韵。
胜利镇别名:曾家店
胜利镇位于古蜀蚕丛王开国建都之地——瞿上城,是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
胜利镇有个别名,叫“曾家店”。关于“曾家店”这个别名,能查的资料不多,只知道“店”是指小的意思。因此就算在年,这里也只有十几户人家,而且街道短窄,只有几十米。
民国初年,有一向氏举义反对封建专制,拥护维新,曾在街头立一牌坊,取名“维新坊”,后来建乡,这里就叫维新乡了。年实行“政社合一”,成立维新公社。文革期间,因维新与文星谐音,更名为“胜利公社”。胜利一名就沿用至今了。
胜利镇历史悠久,古蜀国第一个国都瞿上城就建立在境内白塔村九倒拐一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三国时期,刘备称帝成都,诸葛孔明曾屯兵牧马于此处山中,为北伐中原,西征边域,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天寺
这里有千年古刹应天寺,因唐朝时期,避黄巢之乱,皇帝唐僖宗西逃入蜀曾暂避于此,并赐名“应天”。因了御赐,寺庙至今香火旺盛依旧。
永安镇曾用名:木马镇、傅家坝
永安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这里是三国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地方(就是我们喊的“鸡公车”啦!),因此取名为木马镇。元明时期,称作木马驿。
永安大桥
永安镇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傅家坝”,关于傅家坝的来源,是说六百年前,有“傅氏一族”迁居在此地。这一家傅姓人十分了得,不仅出了光绪翰林院士傅世炜,还出了近代“平民教育家”傅葆琛,另外还有很多学士。
这样的家庭人人敬重,而且地产也多,场镇所处的范围尽是傅家的地盘,久而久之,大家就叫它“傅家坝”啦!
翰林街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后,推行连保政体,以统国民。其时曾有“大汉四川军政府”永安营在此驻军,以后设乡便以永安命名,寓意民富安康,永无灾祸。
黄龙溪镇古名:赤水,永兴场
黄龙溪的名字几经更换,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黄龙溪古名“赤水”,主要是由于境内赤水河(今鹿溪河)每到洪水季节,水中夹杂大量泥沙,水色赤黄而得名。
黄龙溪还有一个别名,叫“火烧场”,主要是由于明末清初年间,原址遭受一场大火,场镇烧毁。(原址在府河东岸回水境内)
而现在的名字——“黄龙溪”的来源就更具传奇色彩了。据说洪水季节,在今黄龙溪地段,山水借着俯冲之势窜入府河,呈暗流涌动之景象,远看似是一条巨龙潜江泅渡,当地百姓形象地把它描绘为“黄龙渡清江”。
久而久之,在代代神话传说的作用下,人们自然而然地便把这引来“黄龙”现身的宝地,称之为黄龙溪。这一自然奇观,被当时的刘备集团大加利用,衍生出一段刘备成都称帝建立蜀国的政治奇闻。
如今的黄龙溪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古镇及省级旅游风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古镇不仅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还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影视摄影基地,因此又有了“影视城”、“中国好莱坞”的别称。//////////
翻阅双流这本历史书籍,我们会发现,一个街道或者乡镇的名字,不仅彰显出城的文化底蕴,往往还蕴含着一段往事,一段历史,一段感情。
认真探究这些名字的来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查阅史料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探秘的乐趣,也将在进一步的了解双流、认识双流的过程中,积攒更多的能量,以更好的建设这座我们生长的城市。
*本稿件内容综合双流电视台,图片部分来源“成都同城会”、“空港双流”,仅做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