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方志江西”可以免费订阅!汪口村隶属婺源县江湾镇,位于婺源东部,古时又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村前碧水汪汪而得名汪口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留有古徽州文化传统的古村落。它先后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关于汪口村的历史,《永川俞氏宗谱》记载,安徽歙县簧墩俞昌的第九代孙,宋代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北宋大观三年(),由附近陈平坞(已废),迁到今汪口村后的郑婆坞(现俞林标宅前),再由郑婆坞逐渐向河边扩展。因村口前的一汪碧水,故名“汪口”。始迁者希望后裔如水绵长,取《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意,又名“永川”。自此,汪口人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繁衍生息。在古代,汪口村为徽州府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是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的码头。因此,明清时期汪口村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今天依然可通过遗迹窥见当时的盛景。随着商贸的发展,汪口村的人口剧增,俞氏祖先励精图治,一批民居逐步兴建。年前后,明代官府还在汪口设立了第一个行政机构——用于投递公文的汪口驿铺。之后,汪口木业和茶业生意日益繁荣,一批官邸、商宅、祠堂、牌坊逐步在汪口村兴建。清乾隆年间,汪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俞氏宗祠、平渡堰、一经堂、懋德堂、四世大夫第、四宜轩、养源书屋、存与斋书院、柱史坊和同榜坊等著名建筑,都在此后的年里相继建成。汪口官路正街,这条繁华了几个朝代的商业街,也在这近两个世纪中得到发展、完善。汪口自宋清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书乡”之称。其中,清朝乾隆至光绪近年里,汪口俞氏中进士9人,进入仕途,实授官职的有39人。这种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结合的途径,使汪口俞氏宗族财富急剧增加,势力日益强劲,达到鼎盛。直至清末至民国期间,内忧外患,徽商衰落,封建宗法制度解体,汪口村的发展受挫、衰落。汪口村作为典型的宗族社会乡村,建有祠堂,其俞氏宗祠现保存相当完好,还修有不同年代编写的族谱家乘。汪口村还建立了由户长——房长——族长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些至今保存完好。汪口古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乡村依托聚族而居形成的宗族制度,是今人研究和了解已然消失的中国宗族制度的“活化石”。汪口村的俞氏宗祠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元年(),现在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包括花园、书院,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分三进(门楼、享堂、寝堂)两个相连四合院落。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此外,汪口村还保存了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遗迹。其中,平渡堰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虽经多年洪水冲击,堰体至今依然片石无损,堪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在当时,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最为繁盛的时候,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
“书乡”汪口村自然少不了各种书屋。其中,养源书屋坐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年)建造。存舆斋书院,坐落在酒坊巷,朝东八字大门,门首有翘角门楼,少雕饰;有小青瓦盖的四水归堂披檐,形成大方套着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没有楼层;自天井进入正厅有敞开式砖木构架,上方是斜格木栅栏装饰。
作为一个由于水路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商业古村,汪口村的兴盛和衰落不仅是古徽州与古饶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也记录、见证了中国古代商埠名村发展轨迹。责任编辑:徐佳佳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分享点赞吧!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ys/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