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汪清ldquo归雁rdquo

开栏的话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先后分三批确定了个返乡创业试点县(市、区、旗)。4年来,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试点地区返乡创业人员近万人,累计创办市场主体约万个,带动就业人数超万人。返乡创业带动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产业回迁,形成了多重叠加的巨大发展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输出地工业化、城镇化、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为推动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试点过程中,各地大胆探索创新,在依托返乡创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农村电商、促进产城融合、推动脱贫攻坚等方面,培育形成了一批典型,并积累形成了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因地制宜选准招商产业、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制定精准管用支持政策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本报特辟专栏,深入宣传报道返乡创业试点典型案例和好经验好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敬请垂注。

今日推出第八篇:《“归雁”变“领雁”返乡创业助脱贫》

“归雁”变“领雁”返乡创业助脱贫

吉林省汪清县针对老龄村凸显、人才外流等问题,出台回引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还是回俺们村干吧!”年,近50岁的李浩洙收到了一份来自家乡《给返乡创业人员的一封信》,从信中得知,吉林汪清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大量扶持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此时的他,已在延吉市打拼了27年,经营饭店和餐馆共14家。

殷殷游子意,切切故乡情。在此前的8年时间里,李浩洙每年都会和妻子一起抽空回趟老家,给村里的老人捐赠财物,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里贫困户。这份思乡的情意,如草蛇灰线一般伏行千里,在收到家乡来信时被彻底引燃。他毅然放弃延吉市打拼的事业,不顾亲友的质疑和劝说,回乡创业。

从捐资捐物到返乡建厂

李浩洙出生于汪清县大兴沟镇柳亭村,和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高中毕业后就离乡前往延吉务工。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东北部,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交通闭塞,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空巢村、老龄村数量较多。

“给村里捐资捐物,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李浩洙下定决心,回村里建厂子,提高村里收入,带动村里经济更好发展。

返乡创业做什么呢?李浩洙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在延吉开的餐馆时,客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用朝鲜族辣酱做的小鱼汤料,还有很多人提出能不能买我们的酱料。”

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他先后投资1万元,创办了延边香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朝鲜族大酱、辣椒酱、纳豆等特色调味品。年底,企业正式投产。

这条路并不好走。回乡创业之初,李浩洙就遇到了土地的难题。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最终取得土地平方米,用于公司的食品厂建设。此外,公司还得到了当地政府万元的资金支持。

李浩洙以“公司+农户”形式,收购农民种植的辣椒、大豆、山苏子等原材料。“只要我们能用得上的原材料,村民有多少,我们收多少。在给村民安排工作方面,我们会对村里贫困户和老人优先安排,他们可以拿到元的基本工资。”

“农村发展最缺的就是带头人。”国家发改委在汪清县大兴沟镇挂职的规划司干部龚琦说,“李浩洙返乡创业,有效整合村内要素资源、对接外部市场,带动老百姓开拓了致富新途径,为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稳固基础。”

带动黑木耳产业标准化

6月23日,支付宝蚂蚁森林生态扶贫汪清项目正式上线,汪清木耳入驻阿里巴巴集团天猫自营店“淘乡甜”。短短17天时间,销售量突破1万件。作为“淘乡甜”唯一木耳供应商,汪清桃源小木耳公司是一家仅成立两年的年轻企业。

虽然成立不久,桃源小木耳是站在“巨人”肩上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企业。依托延边州第一家菌包生产企业——源创菌业十多年累积的黑木耳种植技术和经验,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建立了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体系。

园区负责人孙永芳在山东青岛做了20多年的软装生意,随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她发现消费市场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供给却跟不上。“年,回到汪清,在逛农贸市场时,我发现家乡的农产品,特别是黑木耳品质非常好,但在推介过程中,缺乏工艺标准,很难做到优质优价。”

孙永芳坦言,“既然决定回来干了,就想干出来点不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化管理,能带动产业标准化。”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干部王胜民在汪清县挂职常委副县长一职,他推动和见证了桃源小木耳入驻“淘乡甜”的全过程。“该项目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全流程覆盖,从‘不可控’向‘可控’‘不可复制’向‘可复制’‘人工’向‘智能’转变,让黑木耳产业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走进智能无人菌包生产车间,只见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GV叉车等按照既定流水线有序地运行,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智慧温室大棚,木耳菌袋整齐地挂在支架上,一朵朵“黑牡丹”竞相盛开。

孙永芳告诉记者,通过机械化、集中化生产,可以减少人工接触提高“菌宝宝”的质量,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致富种子”,还能为当地人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将接菌车间设立为扶贫车间,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的人员到企业来。此外,木耳的采摘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谈及当地政府的支持,孙永芳充满感激。“年年初,公司先后获得宁波援建资金和汪清县扶贫整合资金总计.3万元,可带动天桥岭镇贫困户户人,预计人均增收.32元。”

像李浩洙、孙永芳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能人”返乡创业,带动了汪清县的脱贫攻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汪清县返乡创业人员已达人,其中贫困村人。

下一步,汪清县将围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等重点领域,搭建信息互通、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和资本对接的交流平台,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付朝欢)

一杯“热美式”里的返乡创业故事

某国际著名城市研究机构曾说,星巴克门店的数量越多,代表一座城市越有竞争力。后来,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数量慢慢演变成“星巴克指数”,用来衡量和反映所谓的“城市活力”。

在还未退出贫困序列的吉林省汪清县,看不到星巴克的踪迹并不奇怪。7月6日晚上,前来采访的记者在距离汪清公共实训和创业孵化基地不到米处寻觅到一家名为“珺祖”的咖啡馆。

日式实木立柜、墨绿皮沙发、桃粉色壁纸、黑白照片墙……一进店,除了漫散的咖啡醇香,一股浓厚的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复古中跳跃着灵动。

“一杯热美式,谢谢。”记者径直走上吧台,坐在吧台后面的是一位朝鲜族女生。

在汪清这座边陲小城,咖啡馆的数量寥寥可数,而这杯热美式的口感却不逊色于连锁咖啡店。“店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巨大的好奇让记者上前攀谈。

“谢谢你喜欢,我们用的咖啡豆跟星巴克是一个来源,教我的师傅也是那里的咖啡师。”这位“90后”朝鲜族女生叫李美娜,汪清本地人,说起普通话来略显腼腆。

从吉林师范大学毕业后,李美娜回到家乡汪清工作,当上了幼儿园老师,但自小萌发的开一间咖啡馆的愿望,她始终没有放弃。

“我一再坚持,终于得到了妈妈的支持,这家店从零开始起步。”去年夏天开始,李美娜过上了她的“斜杠”生活。工作日,这家咖啡店由李美娜的母亲打理,下班后和双休日,她会亲自守在这里,丝毫不觉辛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在舒缓压力。”

店里除记者外,并没有其他客人。在被问及能否实现盈亏平衡时,李美娜坦陈,“平均下来,没有太大问题。春节期间,上下两层都能全部坐满,因为很多在大城市工作喜欢喝咖啡的人回家乡就会来这里。当然,也有淡季。冬天一下雪,大家就不愿意出门了,就会有些入不敷出。”

“县里不比大城市,喜欢咖啡的人毕竟少,多数人还是觉得吃烤串、喝啤酒来得快意。”她笑道,却并不为此感到苦恼。

客人少时,就潜下心来研究饮品可以做哪些创新。李美娜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给记者看她做的五味子茶、椴树蜜百香果等时令饮品。

人多人少,对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付朝欢)

中国改革报7月24日要闻版

????刊发相关报道????

系列报道

山东淄博淄川区:聚焦“高新轻绿”建设干事创业“希望地”

陕西平利:“打工大县”变身“创业大县”

安徽金寨:打好“三张牌”助力脱贫攻坚“决胜局”

重庆黔江:归雁经济吹开一江“春水”

湖南资兴:破除体制机制“中梗阻”搭建返乡创业大舞台

河南台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贵州正安:弹出吉他产业大和弦奏响返乡创业最强音

责编/制作付朝欢审读刘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ys/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