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吉林
在我小的时候,听大人们讲,吉林市有:临江门、致和门、大东门、北极门(四个城门)。早年间,吉林市叫船厂,在长白山流域把木头采伐后,顺流而下,在临江门岸边停驻,用木头造船,整个吉林城区都是用木头铺就;而如今数百年间的几场大火,烧掉了久远的记忆。
早年间,满清王朝就对吉林船厂格外重视。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
明清两代,为开拓东北边疆抵御外国侵略。先后在吉林设厂造船,被称为船厂,明清两代的“船厂”分别在今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对面和临江门大桥附近。
后来,改船厂为“吉林乌拉”(满语),即汉语“沿江城池”之意。当时,在文史书中,有“吉林乌拉”“吉林乌喇”“儿林乌喇”“乌喇鸡”“乌喇吉临”等多种写法。
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年)康熙帝下令通称“吉林”
从此,吉林成为正式法定称谓。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年)春,康熙帝在东巡吉林时,赋诗《松花江放船歌》,诗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诗句。此后,吉林又有“江城”之称。
《松花江放船歌》
————康熙于吉林松花江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毂明。
采帆画鹢随风轻,
箫韶小奏中流鸣,
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精锐,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这里已是民族部落集聚之地。秦代之前就居住者满族的祖先“肃慎”人。明清曾在这里造船。年4月1日,伪吉林市公署成立,正式建立吉林市。这是吉林城以吉林市称的开始。年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将:永吉、桦甸、磐石、舒兰、蛟河、划归吉林市。
我们吉林地区的禚氏家人生活在各个地区:永吉、桦甸、延吉、珲春、蛟河,白山、抚松、汪清、磐石、蛟河、..........
这是年拍摄的吉林毓文中学校址,它就在临江门大桥边上,江南江北的家人都知道,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早年在这里读书,如今还保留着他念书的学堂。一个家族的兴旺不仅重视宗祠族谱,也必须要重视教育,一个人的生命里要具备的要素:学堂、祠堂、家堂、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努力方向,从小开始,父母就倾其经力,为后代子孙铺就机会的道路;学习即是成长又是机会的源泉,不学习就没有机会。
是一个家族团结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生命力量所在,没有祠堂文化的家族必定走向没落。祠堂文化的要义在于,“我从哪里来?家谱有记载,我到哪里去?家谱有延续”。
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证明。
是一个家庭的最小单元,也就是家风文化,每个人的性格是在家庭中熏染出来的,好的家风,好儿女。什么样的家风一目了然。我们禚氏家人无论姓氏什么,都是一家人,在大型的家族聚会上更希望看到孩子的身影。现在的家族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出现,这是好的势头。
年的吉林北山公园,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地域文化,它传承者古老文明;来吉林可以看一看。
这张老照片,摄于年,画面主体为北山东峰,在这个时间里,山上的“泛雪堂”与山下的吉海铁路尚未修建。山下,画面的最下方,延伸到画面外的人字形小路,与一条较宽的马路相通,马路上停着一辆带蓬的载人马车,有人或蹲或站在路边;有人行走在路上,站立的人身着清式长袍马褂;在路边这几个人的上方,一座封闭的白色帐篷,醒目而特殊,或许是“绅士宴客”之所。此外,更多的商业网点,或毗连,或独立,均为呈白色的“人”字形顶四围通透的棚子,售卖各种小吃与各色商品。游人或集于商铺周围,或散布于坡地与谷间,或三五好友在草地闲适地游走,或席地而坐于芳草间,歇息小聚,开怀畅谈……
东北吉林
吉林市是一个风水宝地,南有小白山、北有大北山(九龙山)、东有龙潭山、还有玄天岭(北山之东);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温德河水由西向东与长白山天池之水相会于温德桥下游的松花江水中;关于名胜,又有许多经历。
是朱雀山
吉林玄天岭
龙潭山,山上有龙潭一区为百代之奇,
小白山,为前清望祭奠之所,
提起吉林小白山,我从小在山脚下长大,而如今也在这里生活。
小白山坐落于吉林市西南部,这里曾是清朝遥祭
之地,岁月让这里落败,当年雄壮的殿宇坍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使这里面目全非。(照片上的望祭殿是年拍摄)
《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有肃慎氏之国。”长白山不只有步咸一名,兼有徒太山、太白山等几多名谓;而满族也不只有肃慎一称,更有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之称谓。历史更迭,名称转换,但无论怎样的演变,山岳之称与族氏之称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对应关系。也许《山海经》不经意间把一族一山联在了一起,但这种不经意,却暗合了天意,直到千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巍巍不咸山竟然成为一个民族强大起来的背景。
在一次把肃慎氏与不咸山联系在一起的,是《满洲实录》中的美丽传说:神女佛库伦沐浴时无意吞下神鹊衔来的红果,后孕生一子,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
最初我是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歌谣里认识小白山的,想不到,此山与远古的《山海经》以及许许多多的传说有关。到了隆冬季节,大雪落了一层后,小白山越发的与长白山相像了。
小白山,原称“温德亨山”在满语中,就是“祭祀板山”之意。是遥祭长白山的所在。年(雍正十一年)雍正皇帝刺建小白山望祭奠。小白山并不高,主体由3个相邻的小山组成,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也只有米。
小白山又名温德亨山,山脚下的温德河,弯弯曲曲地缠绕着,最后与松花江汇成一处,于是两条闪亮的水,把小白山围在了其中。初看小白山是两峰并立,待走得近了,才看得清晰是三峰相拥。照片上的是年的望祭殿,大殿恢宏华丽,气势森森,。史料记载:望祭殿五楹、单脊、灰瓦、明柱、出廊。由望祭殿1座、祭器楼1座、牌楼门2座、官厅1座、皇道1条、鹿囿1处等组成。望祭殿建成21年后的年,小白山迎来了大清朝望祭长白山的第一位皇帝——乾隆。9月24日,乾隆率领众臣及眷属在望祭殿举行了前所未有的祭祀仪式。其后,乾隆在《望祭长白山作》一诗中写道:
诘旦升柴温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诚;
椒馨次第申三献,乐具铿锵叶六英。
五岳真形空紫府,万年天作佑皇清;
风来西北东南去,吹送膻芗达玉京。
如今庙以不复存在了,但庙底子清晰可见。用步量,地基长约20步,宽约10步。据说:小白山上当年铃兰花满山遍野。我始终相信传说的力量。
人生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种幸福,他来自于相互之间的感染力;爱家人爱自己,都是一种责任。禚良军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关爱;我们有能力时就和大家多亲近一些,走动一些。没能力时或许走不动了,我会守望着年轻人比我们更努力。
华夏禚姓民间文学研究会
年12月21日星期六
文章已于修改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