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将成为东北虎豹种群进一步壮大的希望之举
“三号雌虎产下4只幼虎,此后一直稳定活动在四道沟。四道沟拍摄到三只幼虎对红外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个小家伙研究了一整晚,最后决定把相机带给虎妈妈看。从此,这台相机音讯皆无。”——这是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在吉林省林业厅翻看《长白山区东北虎?东北豹相机监测》画册时看到的一幕。画面中三只幼虎目光有神,虎头虎脑,机灵劲儿十足。
从年和年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境内仅存东北虎12只~16只、东北豹7只~12只,到年底东北虎恢复至27只以上、东北豹恢复至42只以上,再到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和虎豹专家学者、林业主管部门对自然保护建设的长期推进正逐步将东北虎、东北豹从濒危边缘线上缓缓拉回。
一只野生东北豹对监测镜头产生了兴趣,好奇地上前查看。
这是一只野生东北豹的视频,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优雅身姿。不得不说,东北豹对着镜头定睛一看的瞬间,威严之外还显得有些“呆萌”。
多年坚守
虎豹逐渐“回归”
东北虎、东北豹作为“珍稀”物种的存在,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多年来虎豹的“回归”过程,外界并没有那么熟悉。
一只在雪地中漫步的野生东北虎
这只东北虎体型健美,步伐沉稳而矫健,一身花纹在阳光和白雪的映衬下更加绚丽,从容间尽显王者风范。
“一到冬天,林子里的雪能达到将近1米的厚度,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上山去架相机、取相机,并通过补食帮助老弱病残的有蹄类动物度过冬天,增加它们开春之后的繁殖能力,以保证东北虎豹的食物链条不断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林业局保护处处长王福有告诉本报记者。
这是一线虎豹保护工作者——巡护员的工作日常。他们是离虎豹最近的人,也是最了解虎豹生活轨迹的人。
巡护员是众多 这是一只雌性野生东北虎。野生虎豹种群成熟雌性个体达到50只以上,才能确保种群的安全繁衍和稳定。
吴志刚认为,国家公园的顶层设计十分重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国家层面对规划、资金、设施、廊道建设等实现顶层设计,如果没有国家公园,这个进程会很慢很慢,甚至难以实现。”
年秋季,一只雄性野生东北虎从满山红叶的树林中经过。
“东北虎豹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美丽、壮观,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于长春表示,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创新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体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虎豹“遇上”人
探索和谐共生
“在东北虎豹分布区大量的农田、村屯、城镇,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存在使虎豹栖息地处于相对分割状态,影响了东北虎豹种群的扩散。”于长春告诉记者,随着东北虎豹数量的增加,虎豹和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目前国务院已下达吉林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决定,吉林省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保护面积,新增面积35万公顷。”于长春介绍说,与此同时,吉林省尽快清除东北虎豹迁徙扩散障碍,为东北虎豹及有蹄类动物留出通道,解决其栖息地破碎化问题,保证其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和扩散廊道。
记者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示意图》中注意到,珲春市将近70%的面积划入国家公园试点区域。事实上,珲春市是实施吉林长吉图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桥头堡,也是吉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东部起点,事关吉林对外开放大局。“现在珲春就面临着预留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空间与保留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完整性、连通性的两难选择。”于长春说。
面临此种矛盾的不仅仅是珲春这一个地方。据了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内涉及吉林、黑龙江两省7万多人。而且,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拟建区域同时也是吉林省东部林区的重点区域,如若停止该区域内的一切经营性活动,林区的日常管理和社会稳定将受到很大影响。
据介绍,年吉林省将尝试开展生态移民试点,选取核心区域内20户~30户住户进行迁出,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在支持区域内居民生活、生计方面,吉林将采取相关扶持措施,例如,支持当地居民进行特许经营,包括经营家庭旅馆、发展养蜂产业等。
记者还了解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内国有森工和地方林业重叠,国有林、集体林交叉,跨地区、跨部门多头管理,各成体系,整合难度较大。“目前,当务之急,是把机构建起来。”于长春认为,机构的设立是眼下亟须首先敲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接下来各项工作的开展的基础。而国家公园的建立,可将原来分散、各自为政的保护力量整合起来,不失为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之良机。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徐赟实习记者赵薇)
(视频、图片均由吉林省林业厅提供)
责编/制作徐赟审读赵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