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百草沟镇是一片森林覆盖率高,景色宜人的乡镇。这里素有"民族之乡"、"鱼米之乡"、"象帽舞之乡"的称号。在百草沟镇丽城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赵春波热心村里的文化事业,如今农家书屋不上锁,村民可以随时来看书,不用记的情况下随时拿到家里,随时来还,从来没有丢过一本书。
走进丽城村,已过正午,阳光像暖暖地照在村部的角角落落。6月22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村部门口下车,书屋管理员赵春波满脸笑容地从书屋里走了出来,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
年出生的赵春波,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她年退休后,一直在村里从事村老年协会等方面的工作,直到后来有了农家书屋,赵春波给自己又加了一个担子。“那是年,上级给我们配发了本书,村民别提有多高兴了。”赵春波说,她和一名叫迟浩东的党员,用了10多天的时间,将这些图书按政治、文化、少儿、科学、生活进行了分类。当时上级配发的物品还有张光盘,供村民使用。
“丽城村是一个汉族人口和朝鲜族人口共同生活的村子,当时有多口人,现在是多口人。”百草沟镇文化站站长孙鑫向记者介绍,赵春波把图书整理摆放好后,用村里的高音喇叭发出通知要村民来看书。当初,赵春波也和其他农家书屋管理员一样,要求借书的村民最多借走不能超过5天,坏了要给修复好,丢了要包赔损失,并按照规定对借书的村民所借书籍进行登记。
最开始是青年人来看书的多,后来老人们也来看书,尤其是每个周五下午开始到双休日,来看书的孩子们很多。一侯姓村民,自己家有两个聋哑人,她经常来看书,也为聋哑的孩子借书。
33岁的张滨经常来借一些关于小儿健康方面的书籍,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医院,现在通过自己的所学,基本上在家就能解决了。
村民刘明喜欢修理各种拖拉机,他就经常到书屋来看维修方面的书籍,现在村民有需要修理拖拉机的,刘明都能给修理好。
“喜欢看书的,还有我的丈夫孙文国,他今年74岁了,农家书屋里的书,他几乎都看过了。”赵春波向记者介绍,现在农家书屋里,已经从最初的本书,增加到了册,孙文国看完这些书后,认为有意思和价值的,就会讲给村民们来听。
丽城村是延边州民政局包保村,记者前去采访时,恰巧遇到了驻村工作队干部崔哲洙、于建翔,他们向记者介绍,他们驻村第一书记叫金哲熙,延边州民政局为村民建设了新的图书室,并为村民捐赠了部分书籍,比以前在老图书室的环境好多了。
“从去年10月份搬到了新图书室开始,赵春波发现,村民的素质都非常高,于是开始不再将农家书屋上锁,也不用登记借阅,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发现这样更方便村民前来阅读。”汪清县文广新局办公室主任梁玉婷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丽城城的这种创新,值得学习和推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