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的地名来源,说法有四:
、《山西大观》、《榆次县志》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其后代建立榆州国,后亡于西周末。《周书》云:孤而无使,曲沃(国)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古谓之榆社,榆次和榆社土地“相次接属”,故名榆次。
、据《九州地理》云:太原、上党间,其地上(上空)值(正遇)天榆(天榆星),故有榆社、榆次之称。
3、据《辞海》载:榆次在阳曲东南,其地有榆次山,榆次是因山而得名。现在榆次境内无榆次山名,疑古代有之,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传,榆次境内古代植榆树多,质优。《辞海》注:古代北方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地处“边塞”的榆次以榆树多为特征,故称榆(树)次(处所),意思为“优质榆树多的地方”。传说的“榆林城”在今修文镇东长寿西南,现在榆次庄子乡境内还有“榆城坪”地名,榆次名称由来与此有关。
著名人物
榆次历代名人有三国时魏国名将郝昭,两晋名著文坛的孙楚、孙绰,著名史学家孙盛、王溥,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李三娘,明清时直臣循吏寇(天叙)侍郎、周(鈇)御史、褚(鈇)尚书、桑(芸)布政使,还有提督张彪等。
离石的地名来源
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而取名。战国为赵离石邑。西汉设置离石县。年5月改为离石市,00年6年改为离石区。
风景名胜
天贞观:天贞观俗称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区滨河北东路三阳云凤山山腰。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
白马仙洞:位于离石区吴城镇洞沟村九凤山上。据地质专家和文物专家对白马仙洞进行全面勘探后发现,该洞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地质绝对年龄约.亿年。白马仙洞洞口至洞底全长约米,洞口与洞底相对高差68米,专家称之为“华北第一险洞”。洞内至今留有近百首从辽金时代至今历代先民们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墨迹。据离石地方志记载,此洞为黄帝之别宫,周朝得道仙翁“赤松子炼丹之所”,史载晋高祖也曾进洞祈雨。
安国寺:位于离石城西南四公里的乌崖山麓,群山环抱,背依绝壁,面临深谷。安国寺原名安吉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年),曾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安国寺古刹佛教文化深厚,古建筑群奇特,00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情省况省情概况:山西的历史沿革与变迁省情概况:行政区划省情概况3:自然环境省情概况:人口状况历史人文:山西历史历史人文:太原历史三晋历史名人山西历史人物总览荀子(思想家教育家山西安泽)白居易(唐诗人祖籍太原)王翰、王昌龄(唐诗人太原)王勃(唐诗人河津)王维(唐诗人运城)王之涣(唐诗人新绛)卢纶(唐诗人永济)柳宗元(唐永济)孔三传(北宋诸宫调的发明者晋城)元好问(金末元初文学家忻州)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运城)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太原)
赵树理(现代山药蛋派创始人沁水)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夏县)徐继畲(清朝地理学家五台)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太原)傅山(明清书法家思想家)王诜(北宋画家太原)高克明(宋代画家新绛)晋文公(春秋临汾)唐叔虞(西周晋国的始祖晋祠“桐叶封王”太原)李世民(唐皇帝太原)武则天(唐女皇文水)郭子仪(唐军事家太原)
狄仁杰(唐太原)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大同)尉迟恭(唐名将朔州)李存勖(后唐庄宗太原)石敬瑭(后晋高祖太原)狄青(北宋名将汾阳)
杨业(北宋名将太原)
蔺相如(战国赵国政治家柳林)廉颇(战国太原)赵雍(战国赵武灵王灵丘)
王彦(南宋“八字军”抗金名将长治)李牧(战国赵国名将右玉)文化名人介子推(春秋寒食节介休)程婴(春秋晋国义士“赵氏孤儿”忻州)法显(东晋高僧临汾)慧远(东晋净土宗高僧原平)陈廷敬(清朝《康熙字典》的总裁官晋城)雷履泰(清票号创始人平遥)山西名胜古迹太原-晋祠太原-天龙山石窟太原-太山龙泉寺
忻州-五台山忻州-代县雁门关
大同-云冈石窟
大同-恒山悬空寺
临汾-壶口瀑布临汾-洪洞大槐树
临汾-尧庙
晋中-介休绵山
晋中-王家大院
晋中-平遥古城
晋中-乔家大院
晋城-皇城相府
运城-永济鹳雀楼
运城-解州关帝庙
运城-芮城永乐宫
吕梁-北武当山
朔州-应县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