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银行出张所,旧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龙井街与繁荣路交汇处西北。年3月20日设立,资本金四千万元,支配人监泽茂。年,改称朝鲜银行龙井支店。年,改为朝鲜银行间岛支店。现存建筑建于年。
(图中左下马车旁的建筑即为年新建的“朝鲜银行龙井支店”)
(“东北历史建筑”QQ群()网友“延边-满铁迷”发布的“朝鲜银行龙井支店”旧址新影)
龙井村市场,日伪时期,每月阴历初二、初七龙井村市场举办集市贸易。初二时在当时的南十字街、南方六道沟堤防内开市,初七时在北十字街中心开市。开市当日,朝鲜人、汉族人的行商者在露天支起摊铺,各种商品罗列。农民将自家的牛马柴炭等搬运来交易。每日取引所收税平均能达到两三万元。出市的货客主要集散地以东良下里社为中心,扩展至智逸门楼东盛湧东良上里及和龙数社。——摘自年日本外务省出版的《满洲事情第二集(第二回)》
另据龙井市政府网《龙井经济和社会事业》一文中介绍:龙井有6处交易市场;分别为平壤市场、新市场、税关村市场、49金市场、龙井市场和牛市场等。每个集市每月都有2天交易日,这样一来,龙井每月有12天交易日了,每天都赶集,而且市场繁荣。据年统计:除牛市场之外,其余4个市场的年交易额为80多万元,在延边首屈一指。
(日伪时期的龙井市场)
(日伪时期的龙井牛市场)
龙井天宝山银铜矿,位于今龙井市老头沟镇天宝社区北2公里处的龙井瀚丰矿业有限公司矿区。清光绪初年,人们发现此地蕴藏丰富的银矿,开始私采。年,中国人程光弟开始在此开矿。年3月,日本中和公司代表者中野次郎和程光弟达成协议共同开采,后遭到民国政府的反对,将天宝山矿收回、封禁。年12月,日本南满洲大兴合名会社监督滨名宽祐和中国人刘邵文达成合办采矿契约,预定资本五十万元,双方各出一半。年10月开始着手开采。从此,日本人正式攫取了天宝山铜银矿的开采权和经营权,设立经营部,以产铜为主、产银为辅,年产矿石30万吨。
(日伪时期的龙井天宝山银铜矿)
(龙井天宝山银铜矿旧影,图片来源《延边晨报龙井新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和肆意掠夺天宝山的地下资源,在天宝山驻扎了日本守备队、伪满军、伪警察队、伪武装自卫团、矿山事务所和日本人民会以及伪金融部等机构。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此矿。年重新投产,后因开采铅和锌,更名为天宝山铅锌矿。年以后,因采矿时间长,致使产量减少,年3月国企破产。年9月,龙井瀚丰矿业有限公司进驻天宝山,公司总体分为东风矿区、立山矿区、外围矿区三部分。
龙井村海兰河畔木材集散地,日伪时期,每年九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伐木工人进山采伐树木,使用工具是露西亚锯和斧头。通常10人至20人一组,每组内有牛4-5头。树木砍伐后利用牛将木材拖至江边,春天江水解冻后利用流动的江水将木材运至下游目的地。所以在江河岸边有很多木材的集散地,其中海兰河流域的木材集散地位于龙井村。
(龙井村海兰河畔木材の集積)
龙井和名会社山田洋行,龙井和名会社山田洋行,位于龙井本町通。年设立,资本金十万元,店主伊藤福一,主要经营钢材、电话及电气材料、涂料、石油、机械油、自动车及部分品、蓄音器、文防具、杂货类。在朝鲜会宁设有支店,图们设有出张所。
(日伪时期的龙井和名会社山田洋行和店主伊藤福一)
(日伪时期的龙井和名会社山田洋行的广告信息)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龙井出张所,位于当时的龙井村救济会内(年5月成立,年7月改称“间岛救济会”,主要以发放高利贷形式剥削农民和掠夺土地。),年从间岛救济会手中接管其业务。年5月30日,被群众暴动烧毁。后期升为“间岛”支店,支店长金谷正治。
(日殖时期的东洋拓殖株式会社龙井出张所)
(日殖时期的间岛救济会,图片来自龙井市政府网-图说龙井)
龙井公会堂
(日伪时期的龙井公会堂)
龙井税关,延吉税关是清朝明治43年1月(年)在六道沟设置的,当时受珲春税关管辖。民国初期,在龙井设有延吉分关,分关的监督由延吉道道尹陶彬兼任。年,同朝鲜会宁接轨的天图轻便铁路通车后,龙井成为中、朝、日三国间贸易的重要商埠,税收大增,超过了珲春。年8月,延吉分关升为延吉总关,珲春总关降为分关,隶属于延吉总关管辖之下。“九一八”事变后,于年6月29日,日本用武力强行接管了延吉总关,将延吉总关改称延吉税关。年8月,由满洲国接管。自从敦化至图们的大铁路通车后,延吉税关由龙井迁至图们,将税关名称改为图们税关,龙井改为分关。年,龙井分关与图们税关合并,关税长是日本人。年3月1日,正式成立图们海关,同年7月,建立龙井分关。——龙井市政府网《龙井经济和社会事业》
(日伪时期的间岛龙井支那税关,图片来自新浪网友“oldpostcard”的博客)
龙井茂利洋行,位于当时的龙井本町通。年创立(一说年),店主是日本人林道三和藤居驹太郎,主要经营砂糖、麦粉、和洋诸金物、土木建筑材料等等。在图们、延吉、牡丹江、朝鲜会宁设有出张所和支店。
(日伪时期的龙井茂利洋行)
(日伪时期的龙井本町通,图中右侧第三栋的二层建筑即为茂利洋行。)
龙井商阜局,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在龙井设立总领事馆后,清政府在龙井设立商阜局。龙井地处延边的腹地,水路交通便利,水路有图们江和海兰江,公路有龙井至延吉、和龙、三道和敦化的公路,铁路有天图轻便铁路经由龙井,龙井成为中外物资集散中心。上世纪20年代,龙井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走在延边的前列,一度成为延边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贸易中心,成为延边革命的摇篮。据年末统计,当年,龙井人口为人,超过局子街人口(人),成为延边第一大城市。
(日伪时期的龙井商阜局,第二张图片来自龙井市政府网-图说龙井)
统监府派出所址纪念碑,年8月23日,日本人在延吉县六道沟(亦称龙井村)非法设立“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下设总务课、监察课、警务课、调查课。斋藤季次郎担任所长,筱田担任副所长兼总务课长,小川琢治任调查课长,陆军宪兵少佐境野竹之进任警务课长兼宪兵分队长,崔基南任监察课长。年10月27日,“统监府临时间岛派出所”举行了闭所仪式,11月1日撤销,11月2日全班人马撤走。日本帝国主义在龙井设立的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经常干涉中国的内政,损坏中国的主权,在延边擅自设区立社,随意安置负责人,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设立是日本侵略中国,进犯中国实质性的开始。
(日伪时期的龙井统监府派出所址纪念碑,最后一张图片来自龙井政府网站-图说龙井)
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旧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吉胜街东端北侧,现为龙井市人民政府办公楼,民间俗称“牛皮大院”。龙井市原为延边地区的行政中心,年11月2日,日本人在此设立总领事馆,并在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珲春等地设了领事分馆。设立初期,馆内有代理总领事1人、副官1人、书记生2人、朝鲜总督府派遣事务官1人,咸镜北道巡遣警部1人、警察署长1人、警察16名。年又在图们增设了领事分馆。年11月27日,“间岛日本总领事馆”大楼因失火被全部烧毁,后来用三年多的时间重建。馆舍占地面积达平方米,主楼面积为平方米,年竣工。“间岛总领事馆”由日本外务大臣直接指挥,管辖范围包括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和当时属于奉天省的安图等五个县。
(日伪时期位于龙井的“间岛日本总领事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延边的侵略,于年从“朝鲜总督府”调过多名警察,并在领事馆内增设警察部,同时在总领事馆和各领事分馆里设立警察分署。年10月从日本调来多名警察,充实其警察机构。同时在延吉、百草沟、头道沟、珲春等领事分馆辖区设大砬子、南阳平、铜佛寺、老头沟、明月沟、开山屯、二道沟、南坪、三道沟、依兰沟、噶呀河、八道沟、石建坪、凉水泉子、朝阳川、图们、苇子沟、头道沟、黑顶子等19个警察分署。年11月,总领事馆警察部组织“特别搜查班”,专门进行瓦解革命队伍和收集情报的罪恶活动。
年11月5日,日本帝国主义根据日伪缔结的《关于撤消在满洲国的治外法权和转让南满铁路附属地行政权条约》,于同年12月撤消“间岛总领事馆”、5个领事分馆和警察机构。后来在其旧址里开办开拓医学院。领事馆人员全部转入日本关东军及其特务机关;警察人员全部编入伪满洲国警察机构;“特别搜查班”改编为“间岛特别工作班”,继续进行其罪恶活动。
(网络图片:“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旧址,今龙井市人民政府办公楼。)
间岛日本总领事馆及其所属领事分馆,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略政策,镇压延边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掠夺延边地区资源的侵略工具。总领事馆不仅享有治外法权,行使司法、行政等特权,而且拥有庞大的武装警察、宪兵和特务机构。它又组织和设置日本人居留民会,东洋拓殖株式会社间岛支店、朝鲜人民会、朝鲜银行龙井村支店、龙井金融部、光明会、民生团等反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组织和机构,从事殖民侵略活动。
为了镇压反日运动,实现侵略目的,间岛日本总领事馆在其地下室内设有宪兵警察审讯所,各类刑具和酷刑一应俱全,在其院内设有高墙加电网的监狱,关押、迫害革命志士和各族群众。
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原址位于今龙井市安民街道龙井街巨龙友好公园院内。据传19世纪末,朝鲜垦民张二硕、朴仁彦等迁到六道沟开荒种地,在今龙井市区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口向北60米处,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一种吊桶架,汲水的设备),朝鲜人管它叫“龙井吊”(又称“龙吊桶”)。后来六道沟的居民便把本村取名为“龙井村”。
(日伪时期的“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纪念碑)
年(光绪28年),清政府在南岗设置延吉厅,延吉厅开始启用“龙井村”的名称,但有时也称“六道沟村”。年(光绪34年),延吉厅正式用“龙井村”取代“六道沟村”。
年,为纪念龙井地名起源,龙井村居民李基燮发起重新修此井,并在井旁立了四个石头柱子,围了木栅子,在木栅子外栽了松树和柳树,又立了两米高的花岗岩石碑,碑上镌刻着“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九个字。同年,“龙井村”改为“龙井市”,年又改为“龙井街”。
(重修后的“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纪念碑,图片来自说走就走网。)
“文革”时,纪念碑遭到破坏,遗址处只留下一棵老柳树。年,龙井市政府在古井旧址修建了园林,并重修了龙源碑。年2月27日,“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址被龙井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9月,龙井市在原址处新建了巨龙友好公园,成为龙井地名起源的纪念地,现为龙井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龙井村商埠局公园
(日伪时期龙井村商埠局公园内的荷花亭,第三张图片来自龙井政府网站-图说龙井。)
龙井土城堡,旧时称“泰城楼”,后来称“四户洞”。清末改称“土城堡村”。现为龙井市安民街道土城堡社区。
(伪满时期,龙井土城堡附近的水稻种植情况。)
龙井铜佛寺,原延边州龙井市铜佛寺镇。年(民国二年)3月,设立铜佛寺街,隶属于延吉县。解放后设立铜佛乡。年2月,设立铜佛镇。年11月,更名为铜佛寺镇。年9月,撤销铜佛寺镇建制,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老头沟镇管辖。
(日伪时期的龙井铜佛寺市街航拍图)
龙井火车站,原名六道沟火车站,站址在今延边州龙井市内。建于年,后拆除。年新建,为单层建筑,其设计特点与朝阳川火车站的建筑相同,房屋的外形、结构设计也十分相似,建有炮楼,留有机枪口,这也体现了当时日本侵略者采用武力手段对当地人民进行统治的罪行。现有建筑是在日伪时期建筑的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
(建于年的龙井火车站)
(日殖时期的龙井火车站,图片来自东北历史建筑QQ群()“延边-满铁迷”的发帖。)
(日殖时期的龙井火车站,图片来自龙井政府网站-图说龙井)
(年建的龙井火车站,当时称为“龙井驿”)
(龙井火车站正面新影全景,图片来自新浪网友“东北福哥”的博客。)
天图线国际铁桥,旧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开山屯镇与朝鲜咸镜北道稳城郡三峰区之间的图们江上,现称图们江铁路大桥。年6月9日,延吉交涉员兼延吉道尹陶彬和间岛日本总领事馆铃木要太郎,签订图们江桥协定(开山屯~朝鲜上三峰)。年10月,江桥开始动工,年10月完工。
天图线国际铁桥是日本侵略者继年建成天图轻便铁路以后,为加紧建成连接吉林市与朝鲜会宁的吉会铁路而修筑的铁路桥梁。为蒙蔽当时的中国地方当局且日后连接图们江两岸地方的吉会铁路建成时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日本侵略者将桥墩按照标准规矩设计建造,但桥面上按合同使用轻便铁路钢梁,并把三尺宽的人行道桥架在同一桥墩上。年,天图铁路改为标准轨距铁路以后,此桥也更改为标准宽轨铁道的上承钢板梁,改建成铁路与公路两用桥。现在铁路早已关闭,主要是公路运输。
(日伪时期的天图线国际铁桥,最后一张图片来自百度珲春吧-珲春新闻中心-侵华时期日本人镜头下的珲春!)
(网友“贯通”拍摄的今图们江铁路大桥)
开山屯(镇),位于龙井市东部,距市政府所在地龙井市37公里,北临图们市东滨图们江与朝鲜隔江相望。开山屯镇现有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其东边沿江边境线36公里,是座山清水秀,美丽富饶,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边陲小城。全镇有9个行政村、68个自然屯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户、名居民。其中农业人口占名。全镇耕地面积公顷,其中水田面积达公顷。
(伪满时期的和龙县开山屯)
间岛体育协会
(年,间岛体育协会在龙井成立。)
龙井民声报,年3月创刊,经理方泳芝,日刊大型4页。汉字新闻部分,编辑张抱一,发行部数三百;鲜字新闻部分,编辑金锡焕、韩东郊,发行部数四百。年元旦,民声报停刊。年2月,延边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中共龙井村支部,在龙井的民声报社内秘密诞生。
(日殖时期的龙井民声报社,图片来自龙井政府网站-图说龙井。)
龙井清真寺
(日伪时期的龙井清真寺,图片来自新浪网友“oldpostcard”的博客。)
间岛神社,原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年10月设立。
(日伪时期的“间岛神社”)
龙井大成中学校,旧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民声街龙井中学校门北20米,教学主楼东米处。该楼东西长36.5米,南北宽8米,为灰砖、钢筋筑成的二层楼结构。年10月8日,朝鲜民族主义者姜勋等人创立了大成中学校。年9月16日,大成中学校同龙井其他五所中学合并为吉林省立龙井中学。年5月27日,大成中学校旧址被延边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进行修缮,目前保存完好,是龙井市重要的旅游景点。
(上个世纪20年代时的龙井大成中学校)
(大成中学校旧址,图片来自龙井市政府网站-龙井风光。)
龙井瑞甸书塾,原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文化路龙井实验小学。年8月,朝鲜著名反日志士李相卨(李朝的王族、参赞)从汉城流亡到龙井。他与李东宁、吕祖铉等六人一起买下了龙井村基督教会人士崔炳益的私宅,创办了瑞甸书塾。创办初期,在延边地区招收了22名反日青年,对他们进行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校教育,抵制和反对日本的奴化教育,积极普及新兴的近代自然科学。瑞甸书塾的办学模式迈出了朝鲜族教育从旧书塾转变为新式近代教育的第一步,瑞甸书塾成为中国朝鲜族反日启蒙教育的第一个现代学校。
年7月,“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所长斎藤季次郎插手书塾,打着“保护韩民”的旗号,取缔了瑞甸书塾的新学教育。瑞甸书塾创办仅8个月就被迫停办。瑞甸书塾停办后,教职人员带领一部分学生转移到珲春,在珲春招收学生,并进行了近一年的短期教育,培养了三个班74名学生,后解散。
(年左右时拍摄的龙井瑞甸书塾)
(年,日本人拍摄的龙井实验小学校内东侧的“瑞甸书塾”石制纪念物,旁边是年3月竖立的“东北解放纪念碑”。)
龙井恩真中学,原址位于今延边州龙井市安民街道升龙社区原武警教导总队院内。年2月4日,加拿大长老派教会传教士福特,在龙井创办了恩真中学。创办初期有学生27人,大都是30来岁的青壮年。年,学生增至多人。年,改称“恩真国民高等学校”。年,改称“间岛省立龙井第三人民高等学校”。年9月16日,恩真中学同龙井其他5所中学合并,改称“吉林省立龙井中学”。
恩真中学从初创办到年的26年间,培育出24届毕业生人,是延边地区反日民族教育和文化启蒙运动中心之一。年9月7日,龙井恩真中学同门会在当时的龙井市第四中学院内南侧立纪念碑一座。正面书写“恩真中学旧址”,背面书写“.2-.9龙井恩中央学同门会一九九八年九月七日立碑”。
(龙井恩真中学旧影,图片来自东北历史建筑QQ群()“延边-满铁迷”的发帖。)
(与上图为同一建筑,此处标注为“间岛病院”。据日文书籍记载:“间岛病院””开设于明治四十三年(年)三月下旬。)
(中国朝鲜族爱国诗人尹东柱在恩真中学就读时拍摄的集体照片,图片来自韩国延世大学校尹东柱纪念事业会网站。)
(年,日本人拍摄的“恩真中学旧址”纪念碑。)
间岛中央学校
(日伪时期的间岛中央学校,最后一张图片来自龙井政府网站-图说龙井。)
龙井市,满语里意义为两山夹一江(海兰江)。龙井原名六道沟,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龙兴之地。清初将兴京、伊通以南,图们江以北地区列为禁山围场。年(光绪七年)废除对图们江以北地区的封禁令,设南岗招垦分局,施行移民兴边政策,公开招募朝鲜移民。19世纪末,朝鲜移民张仁硕、朴仁彦在今龙井市龙井街与六道河路交叉路口西北方向30米处发现了一眼古井,井水清凉甘甜,移民们便在井边立了“桔槔”,即“龙吊桶”。后来六道沟人把本村取名为“龙井村”。
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局子街(今延吉市)设置延吉厅,隶属珲春副都统。年(宣统元年)将延吉厅改为延吉府,隶属吉林省东南路分巡兵备道。年,延吉府改称为延吉县,归吉林省延吉道尹公属管辖。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延吉县归吉林省延边督察专员公署办事处管辖。年12月属伪间岛省。
(日伪时期的龙井市街,最后三张图来自龙井政府网站-图说龙井。)
年11月20日,成立延边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龙井为公署驻地;延吉县隶属于延边地区。年1月,延吉县隶属于吉辽省吉东分省。年7月属吉东专区。年2月15日属延边专区,9月25日属吉东专区。年3月,吉林省政府由延吉街迁至吉林市,将吉东专区改为延边专区。年9月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年12月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年3月24日,因延吉县与延吉市同名,经国务院批准,延吉县更名为龙井县,县人民政府驻六道沟,即龙井镇。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号文件通知:民政部年5月25日(民[]行批5号)文件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龙井县,设立龙井市(县级),以原龙井县行政区域为龙井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立的龙井市仍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
注:本文介绍摘自行政区划网-龙井市历史沿革。
龙井日本人小学校
(日伪时期的龙井日本人小学校)
新浪渡桥博客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