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

本文摘自年11月出版的《国是——民主党派中央参政议政工作案例选编》。

20世纪末,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几乎在中国境内消失。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长期实施,野生动物逐渐得到恢复,珍稀濒危物种东北虎和东北豹开始回归中国境内。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剑平为带头人的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和吉林省林业厅联合开展的长达数十年的野外监测和研究表明,在-年期间,吉林省东部地区至少生存着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吉林省境内出现野生东北虎豹作出重要指示:“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下林场、走边防,领导亲自率队破解“虎豹”危机

为落实“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民盟中央依据盟内外专家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深入调研,与国家林业局、中共吉林省委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专题座谈。年5月13日至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和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率队赴吉林就“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进行调研。

年5月13日,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一行与吉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就“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进行座谈

调研组抵达长春后,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等会见了陈晓光一行,就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的重大意义交换意见,一致认为,当前正面临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重现中国故乡的重大机遇,有必要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13日下午,调研组在长春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吉林省政府关于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工作的情况介绍。陈晓光对吉林省在东北虎、东北豹恢复与保护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下一步相关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14日,调研组又在延吉召开座谈会,听取延边州有关部门介绍情况。随后,调研组深入珲春、汪清实地考察,包括五家山哨所、曲绿沟人参种植地、四道沟牧场、管道沟村、春化林场等地,听取了普通农民、林场职工、边防哨所战士和基层干部在保护东北虎与东北豹的一线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与诉求。

年5月15日,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副主席葛剑平在吉林珲春考察,听取某部队官兵介绍生态保护与虎豹恢复情况

年5月15日,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副主席葛剑平在吉林珲春四道沟牧场考察虎豹生存环境

经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正是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重返我国东北腹地的重大机遇期,但面临的危机也亟待解决,关键时机稍纵即逝。监测数据表明,在中俄边境区域内,两国虎豹生境加起来不足0.4万平方公里,但生存着至少35只野生东北虎和70只野生东北豹,已超出资源承载力3倍;而且,该虎豹种群目前已进入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如没有足够的扩散空间,资源耗尽和种群崩溃的严重危机将很快出现。监测研究也发现,这些虎豹在俄罗斯境内无他路可去,向我国内陆扩散是唯一出路,并已呈现出强烈地向我国内陆迁移趋势。长达十年的系统观测发现,在整个东北林区,野生虎豹长期活动的,仅为吉林省珲春、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绝大多数个体活动被严重挤压在我国吉林省珲春和与之接壤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部的一条边境狭窄区域内。该虎豹种群“密集拥挤”、却不能进一步走入东北腹地的广阔林区,阻碍在于,在东北腹地林区与该虎豹种群现活动区域之间,横亘着大面积高强度、密集的牛群放养、人参养植等活动,截断了虎豹前进之路。密集的牛群放养严重挤占虎豹猎物的食料资源和生存空间,高强度的人参养植破坏了森林植被。同时,野生虎豹迁移、扩散是以雌性虎豹的生境选择为基础和主线,而雌性虎豹对生境选择相当“挑剔”,主要取决于其繁殖、育养后代时的环境是否足够安全和“宁静”;高强度和密集的牛群放养、人参养植等活动对雌性虎豹繁殖、育养后代形成巨大而严重的干扰,被其视为畏途。

夯实基础、完善机制,精准建议力推国家“虎豹”战略

在汇总各项调研、座谈成果的基础上,民盟中央起草并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提出了如下建议:尽快将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吉林省及有关部门,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重大生态工程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积极探索和深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野生虎豹恢复和保护示范区,以虎豹和生物多样性自然发展规律为核心,进行行政区划、行政体制和政府职能综合改革措施的试验和示范。

第二,大力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等措施,如牛畜集约化饲养设施建设、农田和道路改造、野生动物扩散生态廊道建立、村镇和居住地围栏保护等,最大程度降低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大力扩展虎豹生存空间、提高种群扩散能力。

第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经济,解决民生福祉。以深化和完善生态系统增值服务功能为核心,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控制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的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升级和发展生态增值服务型产业,解决生态就业和生态移民问题,使当地居民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

第四,建立国家级中国虎豹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野生虎豹保护与管理科技支撑体系。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科研方式,联合国内外各类研究力量,集纳其科研创新经验和优势,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以虎豹研究为核心的“东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协同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科研创新模式与机制;利用现代信息、卫星遥感和定位、无人飞机和红外线相机监测等技术,构建地空天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监控体系,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为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管理信息化、保护和巡护执法能力精准化提供坚实支撑,并使之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引领阵地。

重大生态工程应按以下三个步骤分期实施:第一期,当前应急和抢救性保护行动;第二期,实施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健康稳定大种群恢复计划;第三期,着手谋划野生虎豹回归长白山和小兴安岭行动。

多领导批示、多部委联动,虎豹保护工程硕果累累

该政策建议信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好。李克强总理、王沪宁主任、汪洋副总理也分别作了重要批示。随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

建议信获得批示后,民盟中央继续通过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征集一线专家的意见、建议,助推该项工程落地开花。年1月27日,民盟中央与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民盟北京市委、北京师范大学、吉林省林业厅承办的“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保护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陈晓光出席并讲话,葛剑平主持研讨会。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相关部门同志,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王光谦以及来自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及相关学会的院士、资深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晓光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生存空间狭小,恢复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使它们重获巨大的栖息和繁衍生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加大相关政策配套,完善各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长效机制,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推动《吉林省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规划》早日落地并顺利实施,实现种群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成功扩散、定居和繁殖,促进东北林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根本改善。民盟中央将与各有关单位共同努力,继续推动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工程的落实,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专家纷纷发言献言献策,专家一致认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回归中国面临重大机遇。目前,吉林省东部地区的中俄跨界区域形成了中国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恢复的唯一种源,该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恢复和保护的核心区域。由于人类干扰等因素,造成虎豹主要种群目前被严重限制在边境附近的狭小范围内,我们应该尽快使得吉林省的虎豹恢复与保护的重大生态工程规划落地,这样才能够迅速开展有效的措施,对目前虎豹种群聚集的核心种源地开展严格保护,同时通过实施工程规划,消除人为干扰,恢复栖息地,引导虎豹种群进一步向东北腹地的长白山系扩散,实现虎豹回归中国和东北林区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的目标。

出席研讨会的各部委相关部门同志也发表了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需要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央部委与地方政府将积极合作,抓住契机把野生东北虎豹保护这一重大生态工程落实好;现阶段需结合生态系统整体保护,进一步深入调研、全面思考和逐条细化,结合吉林省现状,制定落实好《吉林省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各方面内容。

年,吉林省将野生东北虎豹保护这项中央重视、国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wh/9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