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经济深耕“黑金产业”
木耳行业迎来“黑色科技”
汪清桃源小木耳打造全国黑木耳行业标准化园区
中国好木耳,尽从东北来。东北好木耳,尽在汪清栽。”自上世纪70年代探索黑木耳栽培新模式开始,汪清县在潜心钻研黑木耳栽培的路上付出了4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和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上快人一步,更是率先拥有了国内第一家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黑木耳三级菌包生产商,成为行业“黑色科技”的先行者。
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4亿元,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3万元的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在天桥岭镇破土动工。在近两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平方米的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及占地面积19.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吊袋大棚等一大批基础设施拔地而起;智能无人AGV叉车、智能拌料系统、环境控制系统、5TAGV等近百台智能化设备悉数到位。随着年末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日产15万袋智能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企业打造全国黑木耳行业标准化产业园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
依托地域优势,触摸“最高标准”
“做中国最好的木耳,让桃源品牌成为有机木耳的代名词。”在企业园区,最醒目的要数这充分体现企业发展理念的标语。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文铁柱介绍到,项目谋划初期,企业的定位就是立足于自动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致力于破除黑木耳原生产业态效率低、无标准、品质不可控等一些列发展瓶颈。站在全国黑木耳行业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建设出可复制的标准化生产车间,打造独具汪清地域特色的桃源优质品牌。以延边源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平台为基础,引入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从生产工艺的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全部采用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运用工业4.0模式进行智能管理。”文铁柱说,企业在各地考察时发现,在全国黑木耳生产行业中,始终没有一个规范的生产标准可供参考,更没有哪个企业将生产环节进行精确的量化,经营者全都是凭借各自经验进行生产,生产模式中对“行家里手”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基本不可复制经营。而且生产中依赖人力资源的生产环节特别多,自动化水平低,然而像搬筐、上架、进锅、出锅等劳动强度大的环节,并不适宜人力长时间操作,又不得不依赖人力完成衔接。所以,企业在桃源小木耳品牌的立项中针对“不可控”向“可控”,“不可复制”向“可复制”,“人工”向“智能”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力求以科技的力量,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立足产业实际探索“最强力量”
“我们按照厂家的要求,对5TAGV平板车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