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木耳瞄准全国餐桌的生意经

  6.6亿袋、4万人、5个镇、个村……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汪清县,近年来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黑木耳产业。提质量、建标准、谋电商,这个“木耳县”瞄准全国餐桌,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生意经。

  木耳经济带的崛起

  霜降前后,长白山区气候渐冷,在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桥岭村,村民没有像以往那样开始“猫冬”,一家家准备着明年的木耳培育,忙得热气腾腾,工厂车间也是加班加点,满足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早在年就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称号的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昼夜温差大,种植黑木耳有天然优势。近年来,该县按照“县建标准、村抓生产”的思路全力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并作为产业脱贫主攻方向,培育起一条木耳经济带。

  走进汪清百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包生产基地,各种现代化菌种培养、菌包制作机器一应俱全,身穿工装的工人在流水线作业,一辆辆运输叉车将菌包送入恒温恒湿车间,整个生产基地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公司员工大多是当地村民,每月工资多元。”百益公司总经理王国光说。在汪清,像百益这样的木耳企业还有很多。村民除了能在这里打工,还能从公司购买菌包后自己培育,自己收益。这些年,“企业+基地+市场+农户”的模式,赢得了当地百姓口碑,也得到专家好评。

  如今,汪清县有黑木耳专业镇5个,年产百万袋以上村65个,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三分之二从事木耳产业,黑木耳年产值34亿元。

  从小作坊到标准化

  汪清县的黑木耳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些年,木耳品种杂,质量参差不齐,土法制菌不仅成活率低,而且环境污染重,火灾风险大……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为了让老百姓真受益、长受益,当地把目光盯在标准化体系上。

  汪清县一步步建立了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实行制种、菌包、技术、管理、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建成45个黑木耳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每个基地都有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生产一万袋菌包,至少三四千袋不合格,现在成品率超过99%。”富森(汪清)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山说。

  机器除尘、人工筛选、高温灭菌……在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片经过严格筛选的木耳被装进了精美的包装袋。为了保证品质,北耳公司还设立了全省唯一的黑木耳检验检测中心。公司负责人孙立新说,随着质量不断提升,国内高端木耳消费市场上汪清木耳越来越多。

  目前,汪清已经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汪清黑木耳”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只有成为标准的‘代言人’,才更有竞争力,更能做大品牌。”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负责人李浩源说。

  餐桌有美味车间有生态

  打开年轻受众居多的一些直播平台,汪清木耳种植户十分活跃。从种植、加工到成品的打包,他们生动有趣地“吆喝叫卖”自家木耳。有网友留言说:“馋死我了,立刻下单买回来!”

  随着电商兴起发展,思路活起来的汪清农民也做起线上文章,不少人开始尝试直播销售,借助“互联网+”打响品牌,拓展销售渠道。

  一片片黑木耳被端上全国餐桌,那么生产木耳的菌包去哪儿了?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汪清县把菌包回收当成大课题。年当地政府引入上海一家企业,建设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

  在汪清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废弃菌包经过处理后进入化肥池。“年处理量20万吨,菌包制成花卉、人参的肥料销往各地,十分紧俏。”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斌刚说。

  随着一些生态环保项目落地,这个长白山下的“木耳县”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加工、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完整的木耳产业链不断成熟。

作者:宗巍邵美琦来源:新华社

小木耳撬动大产业——从汪清县木耳产业发展看吉林省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孙翠翠林冬雪来源:吉林日报

  9月,吉林大地金浪铺排,新时代农业发展气象万千。

  汪清,这一举国闻名的“木耳之乡”,正安然坐定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书写着气势磅礴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篇章。

  从前的“黑木耳千担县”,如今的“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国家级食用菌安全出口示范区”,经验、文化的积淀与新时代的奋进,形成了一种历史的相遇,构成了吉林产业振兴最细腻也最磅礴的起笔。

  栽培总量6.5亿袋!

  产量3.5万吨!

  产值34亿元!

  汪清黑木耳,已然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思变!“老少边穷”富起来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八山一水半草半田”的现实情况和特殊地貌,极大地限制了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年底,汪清县全县共有贫困村74个,贫困人口达人。

  如何富?怎样富?成为一道历史难题。

  思变!寻变!变中求新!一直以来都是吉林省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源。

  几年来,汪清县勇于求变、积极转变、务实谋变,找到破解发展难题的方法,开辟改革发展的新路。

  为了彻底摘掉“贫困”标签,汪清县利用县域内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森林覆盖率高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菌包培育、菌质检测、菌类种植、菌袋回收……在全县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合流,既回应了人民呼声,又顺应了市场需求。

  目前,汪清县有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在木耳等脱贫产业带动下,年汪清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3%。

  求新!农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时代出卷,人民阅卷。吉林作为农业大省,始终走在“赶考”的路上。

  怎样释放农业发展新动能?如何以产业发展撬动乡村振兴?

  汪清县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中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狠抓标准化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标杆,打造地方品牌,建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加快产业循环发展……汪清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黑木耳产业快速壮大。

  政策利好,木耳产业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

  在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产业园,一排排现代化的菌房、一间间规范化的车间,让人耳目一新。自动上下架机、无人AJA叉车……一台台机械化设备,将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产业园负责人孙永芳介绍,比起以前“小弱散”的菌包培育,机械化、集中化生产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人工接触提高“菌宝宝”的质量,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致富途径,为当地人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从前,靠种地维持生活,现在,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多元,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高。”汪清县三河村村民孙红梅告诉记者。

  突破!寻求乡村振兴新跨越

  乡村振兴是一场硬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汪清县的穷则思变、变中求新,变中突破,仅仅是吉林农业农村发展的小小缩影。

  在汪清县桥岭镇天桥岭村,连片的椴木上,沐浴在阳光中的黑木耳正如花般朵朵绽放,焕发生机。

  村民张廷贵看着工人们采摘木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年雨水好,木耳丰收了,估计这8万袋木耳能赚七八万元钱。”张廷贵的语气里是满满的获得感。

  在口山村,木耳栽培户有60户,栽培量万袋,产量55万斤,产值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木耳一项就达到元。

  近年来,汪清县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高效服务,推动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资金保障、原料保障、土地保障、人才科技保障方面以及质量保障、风险防范方面,实现变中突破。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随着木耳产业的发展,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避免燃烧形成的二次污染,年,汪清县超前进行了黑木耳全产业链条设计。并通过与掌握HPS有机固体废弃物循环化处理技术的上海环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制定了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公顷,年处理20万吨、日处理吨木耳菌渣项目,顺利填补了这项空白,以绿色、有机、无污染的方式,高效完成黑木耳经济闭合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汪清小木耳,做成了兴旺的大产业,提振了发展动力、释放了政策红利、挖掘了生态潜力、积淀了文化实力。

  如今,在东北广袤的乡村热土上,吉林,正以妙笔丹青书写出更多更恢宏的农业现代化篇章。

汪清黑木耳:产业集群增收路宽

作者:韩啸来源:农民日报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把木耳称作“牡丹”的地方——汪清县。在这里,不仅能够聆听两百多年来木耳种植的历史,还能切身感受现代化木耳产业为县域经济注入的蓬勃动力。截至年,汪清全县已有近4万人从事和木耳相关的工作,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52.6%。汪清木耳栽培量达到6.5亿袋,产量达3.5万吨(干品),实现产值34亿元。

  年,汪清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黑木耳成了一张烫金的名片,传递着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强音。伴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在延边自治州落地开花,汪清木耳再次搭上时代快车:现代化的木耳育种、菌包生产及加工企业相继落成,交易市场、环境服务项目等配套体系日趋完善,小农户的“摆栽”逐渐融入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链条中去……

  汪清县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目前汪清县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技术提升描绘产业新颜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长白山脉给予了汪清92%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沛的木屑资源,县域内三大森工企业林地活立木蓄积近1亿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屑30万吨;除此之外,每年汪清还会从周边的俄罗斯、牡丹江等地引进木材及木屑50万吨以上。作为发展木耳产业的核心资源,目前每年有80万吨的优良木料供给涌入汪清。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汪清人就开始了“靠天生耳”的木耳栽培:人们在伐倒的耳木上用斧子砍出多道裂缝,黑木耳孢子自然落入,不加管理,等候木耳自然出生。

  真正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耳农们经历了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单片黑木耳生产等几个阶段的技术演变,发展到目前普遍采用的“小孔出耳+棚架晾晒”的生产工艺。“我们的木耳产业不仅从业人数多,技术也在全国领先。”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胜民说。

  当前木耳产业的关键在于菌包生产,传统的小农户生产方式难免出现杂菌率高、品系品种杂乱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状况,汪清研发并推广了行业领先的液体菌生产菌包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菌丝发育点多、萌发快等特点,同时菌袋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远离农药、有毒气体、激素等有害物质。

  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天河村的桃源小木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全县45家小木耳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这里打造的智能控制培育室、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等设施一改人们对木耳栽植的传统印象。“‘桃源’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全流程覆盖,育种、菌包生产、大棚摆栽都实现了智能化的管控流程,温度、湿度、灭菌等全程由电脑控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空气、土壤及人工参与而可能造成的污染,杂菌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下。”公司负责人孙永芳说。

  据了解,桃源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已经建成并投产了日产15万袋菌包生产和培育厂房。二期项目包括座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可同时摆栽菌包万袋,目前正在调试中。

  全链条优化产业生态

  年,汪清黑木耳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7万公斤,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基地县”的称号;年,这里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木耳之乡”。王胜民说,目前汪清正在打造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黑木耳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体系;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寻求木耳产业整体提升。

  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采用传统干制法加工食用菌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王斌向记者介绍,“从木耳收购回来,要经过精选、清洗、脱水、烘干、金属探测、选色、微波杀菌等14道工序,我们使用了料理机、微波烘干机、分选机等设备,大幅提升了木耳制品的标准化水平。”目前北耳公司已经建成年产量吨的木耳生产线,仓储能力达到吨,“汪清北耳”品牌产品正在通过线上和线下多渠道销售。

  从生产端的小作坊,到工厂化、标准化的加工体系,产业形态的蜕变必然呼唤着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年,由县政府支持、汪清县天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筹资建成了天成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目前是汪清县规模最大的专业性木耳集散地批发市场。年黑木耳及加工品的交易量达到1.6万吨,实现交易额8亿元。

  说起集散地市场的建立,项目负责人祝凤秋说:“之前产地市场不完善,本地木耳都被黑龙江的市场收购运走。现在我们提供‘一条龙’服务,仓储、物流、宾馆、饭店一应俱全,同时还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客商可以提前几个月在网上下单,先交一部分订金,出货后再付全款。”

  记者从集散中心大厅中央的显示屏上看到,木耳的名称、等级、规格、产地、挂牌价、成交量、交货日等最新市场信息在实时滚动。这些信息将同时提供给交易平台的运营方、生产主体和贸易商。

  被长白山东麓环抱的汪清人最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为了防止废弃菌包中的杂菌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避免燃烧形成的二次污染,年,汪清县与上海环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5亿元的汪清木耳菌渣再生资源工程项目,彻底将废弃菌包“变废为宝”。

  据项目负责人张博介绍,通过生物降解技术有效杀灭有害病菌,最终将其分解合成农事活动可以使用的有机肥料,简单来说就是把木耳废渣“吃”进去,再把有机肥料“吐”出来。同时,厂区自发电、自采暖的能源也来自木耳菌渣,产生的污水在经自建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成为中水,继续循环利用,完全实现零排放。目前整个项目进度已完成75%。

  扶贫协作催生发展新动能

  由于地处边陲,汪清县山多地少、无霜期短、积温低,始终难以发展大规模集约化农业,是“老牌的”国家级贫困县,汪清的扶贫事业一直以来受到各方   年,汪清县被确定为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15年来,国家发改委在梳理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推动项目实施及下派挂职干部等多方面对汪清县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扶。县委常委、副县长王胜民就是挂职干部中的一员,来了汪清后他成了“木耳专家”,还一不小心当了把“网红”。今年3月27日,他在淘宝直播间“县长来了”栏目上倾力推介汪清黑木耳,实时收看的网民达到68万人次,短短4分半的时间收获5.7万多人次的“点赞”。王胜民说:“网红不是目标,目标是能让汪清的黑木耳实现优质优价。”他透露,目前汪清县正在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对接,希望通过阿里公益扶贫项目推动消费扶贫。“我注意到‘蚂蚁森林’首页推介的各地特产,也希望汪清的黑木耳能和‘蚂蚁森林’有进一步的合作,走生态电商路线。”

  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与延边州走到一起,结成对子,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幕由此拉开。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了“驻延对口帮扶工作队”,选派39名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到延边挂职。

  宁波来的挂职副县长曹敏杰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这里的人聪明得不得了,一有机会,就会有很大发展。”在他看来,黑木耳里藏着的“致富经”,汪清人已读懂了八九不离十。

  年末,汪清县鸡冠乡党委书记沈常阔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由宁波援建的大北村菌包厂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个项目将使得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对我们乡的贫困户来说,菌包厂带动了就业,提高了农户收入。”沈常阔说,“眼下位于鸡冠乡的5个菌包厂里,宁波对口援助的菌包厂规模最大,日产菌包5万袋。菌包厂就设在贫困村鸡冠村里,当地不少农户请菌包厂代加工菌包,然后带回家自己种植。”

  在大北村,记者见到了5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文革。他在外打工时腿部受伤,丧失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村里的菌包厂免费给他菌包在自家摆栽。年吕文革领了一万多袋菌包,种出来的木耳再卖给厂里统一销售,每个菌包平均有1元钱的纯利润;除此之外,他的妻子每年还在场里打工3到4个月,每天能有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这种“扶贫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有效融入产业链条,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有分红、菌农有增收。据了解,年鸡冠村菌包厂利润超过20万元,直接惠及了周边三个村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受益,人均年增收余元。

长按识别







































白癜风治疗医院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wh/5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