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禄,大学学历,年6月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史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获得"泰山新闻奖",有散文、随笔二十余万字在《大众日报》《青岛日报》发表。
明窗净几,梧影婆娑,午后的阳光斜铺在书案上。
几纸素笺,荧荧古砚,汪着一池清浅的墨,这幽幽的清亮,象极了三岁幼童的眸子,从中幻化出多少五彩华章。
无烦事萦绕的时光里,端一杯飘着袅袅热气的绿茶,执一管柔毫,轻舔墨池中这散发着轻淡麝香的墨汁,任思绪在宣纸上做轻盈的舞蹈,那或浓或淡、或干或润、或聚或散的方圆尽变的线条,极尽叙事的敏感与窈窕,让人平淡,让人激昂,从中体味这无声音乐的蓬勃气场。
书斋中展卷临帖,挥毫从容而书,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自然,在太平盛世、秩序井然的日子里,这算不上是高不可及的目标。但是,在礼崩乐坏、斯文扫地的时代,这点小小的念想,恐怕都是一种奢望。
我依稀记得,国学大儒马一浮在文革时期受到冲击,被红卫兵小将把书房抄了个底朝天,看着满室零乱的古籍善本和被席卷一空的文房古董,这个平日里温恭持重的夫子,嗫嚅着对凶神恶煞般的红卫兵小将们说,您们好歹也给我留一方砚台吧,让我有空的时候写写字。结果一句话惹得一位年轻气盛的小将火冒三丈,对面前的垂暮老人劈脸就是一巴掌,一身儒雅的老先生呆愣当下。不久以后,这位以学问、诗文名噪学林,以精湛的书法艺术驰誉书坛,有着多方面的才能,20世纪不可多得的通人便悒郁而终,令士林扼腕痛惜。
被知识浸透过的儒雅与隐忍,在与粗粝和野蛮的较量中,最初败下阵来的,往往是前者,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不过,文明的种子生生不息,在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中,最终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知识的力量。曾经焚书、坑儒的秦王朝,妄图钳制儒士之口、实行严刑峻法的虎狼之国,不是在经过短暂的大一统后,瞬间土崩瓦解了吗?
历史惊人的相似,当年的宋朝重文崇礼,却在北方辽、金、夏铁骑的挤压下偏居一隅、苟延残喘。武备废弛的宋朝积贫积弱,却凭借着一管柔毫,一方端砚,创制了美奂美仑的文化巅峰。
宋诗、宋词暂且不说,举凡字画、书籍、雕塑、瓷器、家具,有宋一代对艺术谨严的态度,以及审美水准之高,令后世膜拜。而将审美推向极致的,正是士大夫阶层。两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优待士大夫的朝代,宋代士大夫拥有诸多特权,不仅衣食无忧,且有大把时间。这种政策,对政治、经济、军事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事业,具体来说,就是文化的深度化与雅致化。
文化雅致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选择,它对抗的是粗卑、野蛮与浮躁,最具代表性的是宋朝的书法。元朝丞相脱脱在编纂《宋史》时曾搁笔长叹:“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诸事皆能的赵佶,最为后世学者推崇的是他独创的“瘦金体”,为书法史经典;他设立翰林图画院,把全国最优秀的丹青妙手汇聚起来,精益求精,佳作源源不绝。一位舞文弄墨的皇帝,在角色定位错乱的时空里,籍着北宋承平近百年的优雅时光,重玄谈,轻实用,硬是引导了一个文治昌盛艺术巅峰。
在这座艺术巅峰上,有一个人在砚台边极意宛转,伴着窗外连绵的雨,用他特有的双苞笔法,和着深沉敏感的心灵,将一本震古烁今的法帖横空而出,成为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绝唱。
(书法:李京禄)
在黄州的清明时节里,那场雨下了很久,它注定是一场进入历史的雨。西风一枕,梦里衾寒,苏东坡在宿醉中醒来,凝望着窗外颤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行书《寒食帖》。九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台北故宫,今天的人们仍然能从这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法帖中,体味到诗人的一吟三叹: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落在污泥上,残红狼藉。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朝廷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乡,祖坟却远隔万里。人间一世,如花开一季。春去春回花开花落的记忆,季季相类,宛如老树年轮,于无知觉处静静叠加。唯在某一动念间,那些似曾相识的亘古哀愁,暗夜潮水般奔波袭来。从发黄的纸面上可以嗅到笔墨的气息,历史深处的苏东坡由高贵转入卑微的生命历程,恰如眼前的海棠花,在风吹雨打中化为春泥,在滋养的过程中完成生命的一个轮回,苏东坡的内心已经从痛苦的挣扎中解脱出来,走向宽阔与平静。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46岁时忽然了悟——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一方普通的砚台,只用一汪清浅就框住了他躁动不安的心神,他不再对浮名虚利萦绕于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真谛的体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艺术求美,道德求善,两者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之所以能直指人心,是因为它始终离不了一个“真”字。在宋代,象苏东坡所在的士大夫阶层手握庞大的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又借助发达的商品经济取得大量财富,发展出了极为深厚的文化传统,而毛笔与砚台,以非常倔强的形象和奔涌不息的生命力量,自始至终主导着传统文化的语境。
毛笔体态柔软,却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刚健;砚堂池水的清浅,却囊括了文化无坚不催的引导力量。长期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失意时、辉煌时,都不曾失掉对道德情操的坚守与自律,“达则兼善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我始终觉得,这种文化传承得益于笔与砚的锤炼与塑造。忧患之中的苏东坡畅达清旷,与孔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道德自律,以及“廉者不食嗟来之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死不吃救国粮”的旧闻轶事,穿过历史的时空遥相呼应,将知识分子温润的求美求善求真的心灵与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丝丝入扣地交融在一些,成为构建民族记忆的砖与泥,时间愈长,愈能显示其动人的力量。
—END—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
戴升尧
副主任
阿占林之张金凤张祚臣盛文强
委员
高伟(兼)刘宜庆(兼)张彤(兼)王小姿
王俊孙邦珍米荆玉阿丫如风
李蕾安东肖瑶雨桦崔燕崔启昌
崔楚平王开生穆卫东杜宝丽
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
主编:张祚臣
编辑:孙邦珍
LOGO设计:阿占
图片:选自网络
投稿邮箱:
qq.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