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汪清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流传至今。年,通过普查全县共搜集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传统中医等六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20项。汪清县政府先后公布两批共计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6项进入州级名录,3项进入省级名录,1项进入国家级名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遗产日,为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特举办汪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片展,在全县范围内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手鼓舞
朝鲜族手鼓舞是朝鲜族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手鼓分有柄和无柄两种,舞者左手拿手鼓,右手击鼓面,边击边舞,击鼓时发出“咚咚”声,用于重拍;击鼓边时发“哒哒”声,用于轻拍;摇动鼓时,振动铁环发“沙沙”之声形成手鼓舞基本拍子,并多有朝鲜族大锣、大金、小金、杖鼓和镲配合伴奏,节奏轻快活泼,表达舞者愉快、欢乐的心情。舞者表演时,常边击边舞,舞蹈动作难度大,击打的手鼓的动作跟各种舞蹈节拍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为不断发展和提高手鼓舞演技水平,汪清县文化馆经常排练以手鼓为主的舞蹈,并在“农乐舞”中穿插手鼓舞,每年组织手鼓舞培训班,定期对学员进行辅导。年朝鲜族手鼓舞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扇子舞
扇子舞原是朝鲜民族民间巫俗的产物。它的起源、形式与巫术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十五世纪后期,扇子舞的表演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习俗性舞蹈。现在的扇子舞一般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扇子舞的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凑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显得欢快活泼。舞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扇具,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汪清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扇子舞的保护和发展。年全面开展普查工作,进一步搜集和挖掘扇子舞艺术、各流派的传承谱系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培养后备人才,使扇子舞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年,朝鲜族扇子舞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圆鼓舞
圆鼓舞是朝鲜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舞者胸前悬挂圆鼓,时而手足具舞,时而击鼓伴乐,意在表达舞者的娱悦心情。“圆鼓舞”表演是以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圆鼓,边击边舞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体,高度协调统一,富于创造性,并具有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富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一种表演形式。年朝鲜族圆鼓舞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清县文化馆致力于发展壮大圆鼓舞队伍,大范围普及圆鼓舞,为圆鼓舞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馆组织民间圆鼓舞表演队曾多次参加各种大型活动,参加各种场合表演达多次,观众累计达20万多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长袖舞
朝鲜族长袖舞历史悠久,舞姿优美,是流传在古代朝鲜宫廷内的一种舞蹈。相传在很久以前的封建社会里,姑娘们的胳膊是不能让其他人看见的,个个都穿起了长袖服装,也因此衍生了朝鲜族这一著名的舞蹈。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长袖舞的基本舞蹈动作是伴随音乐的节奏,一只手抬起,另一只手甩出长袖,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舞蹈动作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现今朝鲜民族舞蹈的风格,不仅朝鲜南北殊异,也因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同。汪清县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将朝鲜族长袖舞整理、编排,并搬上舞台,逐步形成了具有汪清特色的长袖舞,成为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年,朝鲜族长袖舞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
正月十五民俗(烧月亮房习俗)
朝鲜族正月十五民俗(烧月亮房)是朝鲜民族传统的岁时风俗,随着朝鲜移民传入中国后,其内容和形式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朝鲜族元宵节节庆祈福活动的重要内容。朝鲜族祖先以月亮活动为依据从事农耕生产,期盼月亮保佑农业丰收,因此在每年的元宵节,组织男女老少参加望月和烧月亮房民俗活动。朝鲜族正月十五民俗活动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以及品尝米酒、打糕等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咬硬果、喝月明酒、吃五谷饭、祝福歌、禾积、柶戏、望月、烧月屋等民俗活动,反映了朝鲜族传统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形态,表达了朝鲜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3月,朝鲜族正月十五(烧月亮房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清县已成立民俗协会,组织实际操作民俗节日的活动,通过讲课介绍和学习民俗习惯的由来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
(郎氏中医正骨疗法)
汪清县大兴沟镇的《郎氏中医骨伤科诊所》由郎氏骨科传人郎鉴明创建,现今传到郎长祥手中,已有多年的历史。郎氏正骨疗法秉承祖传中医正骨手法,采用祖传中药秘方,以《医宗金鉴手法总伦》的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为基础,强调正、整、按、点、轻、准、快的治疗思想,具有以轻、柔、透、巧的手法治疗为主,中药内服、外敷为辅的特点,形成独有学术的自己派别风格。在治疗各种类型骨折,及各类骨科疑难疾病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赞誉,同时对于研究传统中医正骨在治疗疾病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医正骨疗法(郎氏中医正骨疗法),于年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