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中医院儿科温馨提示绿色疗法小

(一)什么是积食?积食的症状有哪些?

认识小儿积食

积食是中医的一个病证,是指小儿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

积食的危害

呕吐、腹泻、腹胀、便秘、发烧、吃不好睡不好、反复感冒咳嗽。

宝宝积食的症状

1.看舌苔——变厚腻,有口气,就是脾胃出现了问题了。

2.看鼻梁——可以发现宝宝鼻梁两侧发青,如果平时没有忽然出现,那也是积食了。

3.看大便——每天观察,如果数量增多,不成形,拉稀,或者便秘,都有可能是积食了,气味比较臭。(如果是积食泻,一定要拉出来才能好)

4.看胃口——宝宝大开的胃口又缩小了,食欲明显不振。(逢年过节多发)

5.看睡眠——睡眠时身子不停翻动,磨牙,睡不安稳。

6.看表症——呕吐/发烧/反复咳嗽。

食积

症候表现:

食积是中医的一个病证,指孩子肠胃乳食停聚、不能消化,会出现腹部胀满或疼痛、食欲缺乏、大便失调。多是孩子食入过量生冷、油腻食物造成的。

1清大肠经

3分钟

穴位:位于食指桡侧面,食指间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做法: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桡侧缘,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从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症。

2揉板门

5分钟

穴位: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3顺运内八卦

5分钟

穴位: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做法:以图中黑点为起点,做顺时针作画圆,运的感觉为接触皮肤,又不产生压力,又像是悬空,想象八卦那种柔和感

作用:形滞销食,常用于食欲不振等病症。

4推四横纹

3分钟

穴位:四横纹位于四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做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为推法,为改善积食等问题的要穴之一。

5清天河水

3分钟

穴位: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做法:用一只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后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直推,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作用:清天河可清热解表,泻心火等,为常用小儿推拿穴位之一

6掐四横缝

5分钟

穴位:四缝也为消化类的常用穴位之一

7下推七节骨

3分钟

穴位:该穴位于腰骶正中,第4腰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做法:用一手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外侧缘自上而下直推,约-次。

作用: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

8分腹阴阳

5分钟

穴位: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也可以说是自中脘到脐)

做法:用双手拇指自剑突下分别沿肋弓下缘或中脘到脐,向两旁分推。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躁不安、夜啼等症。

9摩腹

5分钟

做法:一般采用顺时针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结肠、橫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坚持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成人也是。稍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渗透力进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10揉足三里

5分钟

穴位: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用拇指按揉该穴。

作用: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对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不化有调理作用。

11捏脊

3-5遍

穴位: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由下往上提捏孩子脊旁1.5寸处3-5遍,每捏3次向上提一次。

作用:捏脊可以促进孩子脾胃消化,避免肠胃积食。

最后,还是要提醒父母们,大家一定多加注意孩子的规律饮食,以免因为病从口入,导致积食等症状!

汪清县

中医院

长按识别左侧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wh/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