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军83周年
改革开放伊始,在轰轰烈烈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高潮中,抱着一颗----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赤子之心,我穿上了绿色的军装。跨长江,过黄河,来到吉林省汪清县部队。经过短暂的训练,又来到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9号部队。几经辗转,又从绵绵的长白山脉,来到滔滔的渤海之滨-----大连陆院,再从渤海之滨,又来到白雪皑皑的小兴安岭-----黑龙江省黑河市部队。无论是在白山黑水,还是渤海之滨,虽然仅仅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但是,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文,那里历史,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那里的山
长白山、小兴安岭,那里虽说有小咬、瞎蠓子、草爬子的叮咬,也有蘑菇、木耳、榛子、松子、猴头让你踩摘。满山遍野的蕨菜、黄花菜、杏、李、葡萄……白桦林里的白松、黄松、油松等千年古木,林中的飞龙、狍子、熊瞎子应有尽有,东北何止人参、鹿茸、乌拉草三大宝。
那里的水
那里的水源及其丰富。黑龙江、嫩江、松花江,这是大江大河。而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其林间小溪不计其数。虽说无霜期时间很长,但是一到夏天,那里也和南方相差无几,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下就下,说停就停,一会天就又晴了。原来,我以为只有南方才有的天气,没曾想在那里也司空见惯。后来,我在想,难怪长白山、兴安岭物产那么丰富。夏天雨水充沛,冬天皑皑白雪,滋润了这遍大地。
那里的地
全世界三大黑土地,美国、加拿大、中国的黑龙江。在嫩江平原,大大小小的农场不计其数,地方的,部队的。陆军的,海军的,空军的林林总总。耕种的季节,现代化的农业机械,马达轰鸣,一片繁忙……土豆、大豆飘香,这里是祖国的北大仓。
那里的人
东北人大方、热情、直爽、好客,说话嗓门高,直来直去,也特别讲究咬文嚼字,尤其是对字的发音。对于我们内地初来乍到东北的,经常为此搞的很尴尬。时间长了,慢慢地也会了很多东北话,特别是东北各个不同地方的方言。东北人很多都是老辈闯关东过来的,山东的,河北的,也有少量河南的、湖北的,但主要还是山东的。
我在那里所接触的是林场工人和种地农民,他们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林场工人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里,伐木倒套(东北话),吃住在山上,有时甚至春节就在山上过。那里的人,语言天赋特别好,能说会道,张口就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铁岭人、建平人、锦州人、龙江县人。那时,关里人的文化课虽然比好多东北战友要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总是相形见绌。回到家乡后,我经常在想,东北能出赵本山,是有理由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难忘的地方
无论是罗子沟、老黑山(属东宁要塞)、万宝湾、金州、八里桥(清朝时三站四站之间的驿道),还是小兴安岭、渤海之滨、长白山,让人经常想起,难于忘怀。是部队,是军校,培养了我的坚强意志和刚强性格,确定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白山黑水,资源丰富,天然美景,我很想你:部队你还好嘛?老黑山9号部队你还好嘛?万宝湾你还好嘛?大连陆院你还好嘛?部队你还好嘛?我想你们!万宝湾的国防路建好了?!老黑山的小铁路修了?!大连开发区建设好了?!金州的足球踢出去了?!八里桥公路铺水泥了?!也想罗子沟、老黑山的朝鲜族同胞和驻地的所有人们,也想我所有的首长和战友们:
部队的马云文、施立叶、李富、罗满达、操光朝、张清存、李祖伟、丛庆、刘春富、金铁锋、金常在、修广成、曹可忠……
大连陆院的赵雪峰、马兴元、李祖华、陈兴春、周礼平、章冲、凌平、樊其贵、刘兆阳、蒋慈国、周玉军、李均文、潘德怀、姜宝贵、廖辉、王德……
部队的宋常富、朱富国、卢志杰、周耀天、张同生、陈文贵、陈文雄、陈乃飞、周晓军、曾成喜、王文权(家是大兴安岭呼中的)、吕学军(家是河南永城的)、边少友(家是山东齐河的)、杨好参(家是河南的)、李红旗(家是山东齐河的)、汤顺德、杨德权、邓子成、童春、高文革、庄会武、赖世海、付仕军、黄立胜、张守来、许学书……我深情的想着你们。战友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汗流浃背的身影,吃大米饭、猪肉炖粉条子那香样,依然历历在目。
我以自己曾经是个军人而自豪,时常哼起军队歌曲,用守备七师(部队)师歌:
我们驻守在小兴安岭上
为祖国北大门站岗
风雪中走来绿色方队
荒原上盖起美丽营房
我们扎根在小兴安岭上
这里是第二个故乡
黑土地凝聚着光荣历史
白桦林生长着无限希望
寒流激荡战士豪情
热血溶化千里冰霜
这就是守备七师的军魂
以苦为荣献身边疆
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在地方搞好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
年7月31日
写在建军节前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