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朝鲜文/韩字:???,英文:Korean),又称朝鲜民族(朝鲜文:????)、韩民族(韩字:???)、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中国、美国、日本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
朝鲜族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国和美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官方认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被称为中国朝鲜族,根据最新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朝鲜族约有万人。在美国境内的朝鲜族被称为韩裔美国人,根据最新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调查,韩裔美国人约有万人。
在朝鲜语或者韩语语义下,朝鲜族(朝鲜文/韩字:???)的称呼特指中国朝鲜族。
分布地区
朝鲜民族是东亚的重要民族,朝鲜民族又称韩民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和韩国,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其他主要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
中国朝鲜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绝大部分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朝鲜族开始到沿海城市务工。虽然仍在东三省保留户口,但是如今三成的朝鲜族人散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延边的地区还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的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被誉为“东北三宝”。如今大部分的朝鲜族从事制造业。
朝鲜族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自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纸币贰角的正面图案就是土家族和朝鲜族。
民族人口
根据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根据户口所在地),中国朝鲜族的总人口为1,,人。吉林省的朝鲜族人口最多,人口超过万,黑龙江和辽宁省的朝鲜族人口在10~万,内蒙古、河北、北京、广东等省的朝鲜族在1万~10万,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的朝鲜族人口在0人以上,而西藏、青海省的朝鲜族人口不足0人。
中国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居民使用朝鲜语及其文字(绝大多数朝鲜族人都会使用朝汉双语)。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朝鲜语和汉语双语。
境内历史
早期迁侵
19世纪中叶以后,朝鲜贫苦农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饥馑之苦,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年,清朝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多年。不过,公元年之后零星有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特别是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多年的封禁令。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侵入中国东北方向边疆地区定居。据统计,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人聚居乡。清光绪七年()延边地区朝鲜移民已达1万多人。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移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农户
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年已达36万多人。到年6月底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则达万人。
保家卫国
朝鲜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年,日本侵入中国朝鲜移民聚居区以后,朝鲜移民开始了抗日活动,从自发到有组织抗日活动层出不穷。抗日知识分子在中国各地普遍建立了朝鲜私立学校作为据点,不断宣传抗日思想。
年3月13日,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朝鲜“三一运动”的影响下,朝鲜移民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在延吉县龙井(今龙井县)爆发。此后,各地普遍建立抗日武装组织,并于年开始联合。与此同时,延吉道立中学、吉林省立一中、吉林毓文中学等学校的朝鲜学生,同汉族和其他各族学生一起,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举行罢课游行示威。
20世纪20年代初期,马列主义部分经典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的书刊陆续从上海、北京和苏联、朝鲜传入朝鲜移民聚居地区,先进的知识分子秘密组织了“读书会”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在朝鲜人中产生了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在他们的领导下,出现了“延吉运输组合”、“龙井建设者同盟”等工人团体和“农民会”、“青年会”等农村群众组织。
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东北省临时委员会成立时,在朝鲜移民地区也先后建立朝鲜共产党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合抗日游击队在各地建立起来。年5月1日,延吉县龙井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接着数千名小学师生也罢课罢教。同年5月26日,和龙县药水洞人民经过斗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同年8月,举行了规模和影响更大的以敦化、额穆两县为中心的“八一吉敦暴动”。年秋至年春,东满朝鲜移民掀起了秋收、春荒斗争。
~年,汪清、延吉、和龙、珲春、饶河,珠河(现尚志)、密山等地先后建立抗日游击队。年4月,在中共盘石中心县委领导下,由李红光(朝鲜族)等人组织朝、汉等族人民举行了蛤蟆河子暴动,并建立了“东北工农义勇军”。
年春,东北各抗日武装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后,至年先后建立11个军,第二军中朝鲜战士占绝大多数,第一、七军中朝鲜战士约占半数,其他各军也有朝鲜战士。
在抗日战争中,朝鲜移民不仅以物资支援抗日联军,而且先后有10多万人参加了战斗。数以万计的朝鲜战士在抗日战场上捐躯,谱写了一篇篇悲壮的抗日诗篇。
年秋,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冷云(原名郑香芝)、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在强大敌人面前,射完最后一颗子弹,砸碎武器,纵身跳入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光荣牺牲,谱写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壮抗日诗篇。
年11月,中共延边地委成立。劳动同盟、农民同盟、青年同盟、妇女同盟等群众团体分别合并为“民主大同盟”(延边地区)、“民主同盟”(牡丹江地区)、“民主联盟”(辽宁、哈尔滨、通化等地)。
年,朝鲜移民又积极参加和支援解放战争,仅延边参军的朝鲜人就达5万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年9月3日,成立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为朱德海,年降级为自治州。年成立了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杂居在各地的朝鲜族地区先后建立了几十个民族乡。文革时期,毛远新来延边挑拨民族争端,迫害了数千数万名无辜的朝鲜族干部和人民。
文化教育
舞蹈
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
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鲜族代表性民间传统活动《农乐舞》,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形式进行情节性的演出;而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欢庆丰收时节,以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为内容所进行的群众性表演活动。届时,各个村寨都将派出自己浩荡的“农乐舞”舞队,参加当地的庆典。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即将参加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及《哑剧》的演员队伍。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
随着节目的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
虽然朝鲜族《长鼓舞》已被众人所熟悉,但不少人却误认为这个舞蹈只是朝鲜族的女子舞蹈。其实,民间中的《长鼓舞》是男女都可表演的舞蹈。
“长鼓”是朝族乐器中,音色最优美和独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它体形硕长、细腰,两端鼓皮音色高低不同,并以鼓槌、鼓鞭和指掌配合敲击,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特色。“长鼓”是乐器,同时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舞具。在悠扬的伽椰琴伴奏下,她们右手持长约30公分的细竹“鼓鞭”,在左手指掌的配合下,从左右鼓面敲击出清脆、和谐而又不同鸣响的鼓声。乐曲声中,一队身穿白色短衣淡红色拽地长裙,胸前系着“长鼓”的舞者,踏着淙淙泉水般的轻柔舞步流转于舞台。她们那松肩提臂的婀娜舞姿,柔如蜡焰、动如垂柳地轻盈体态,如只只跃跃欲飞的白鹤悠然起舞,令人陶醉与神往。一段慢版之后,舞者抽出另一只木质鼓槌,敲打出强烈而快速的节奏,舞蹈随鼓乐进入狂放的急旋,矫健而奔放。每逢此时,沉醉于高潮中的表演者,便开始纷纷亮出显示个人“鼓舞”技巧的“绝活”,把表演气氛推向最高潮。
《长鼓舞》后,接着的便是由多人持大型花扇,开始表演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舞蹈者以单扇或双扇进行摆置图案和造型表演。接下来是假形类的舞蹈。装扮成具有美丽的长颈鹤头和两只黑色双翅的一群丹顶鹤,迈着轻盈而飘逸的大步,跳起了展翅欲飞《鹤舞》,为人们祈求着未来的吉祥与安宁。
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是向来令人瞩目和兴奋激动的舞蹈。一个个身着节日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男青年,先后表演处于站立、行走和支、转于地面姿态下,用头部将彩带甩出水平、垂直、倾斜方位的圆弧。更有技艺高超者置身场地中央,表演着甩动长达20米彩带的高难技巧。顿时,满目的若干彩带,似万道霓虹横空出世,若千条丝雨旋落碧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高潮之中,手持“小鼓”、身挂“扁鼓”和“长鼓”的舞者再度登场,在彩带的纷飞中再度起舞,作为《农乐舞》的终结。
歌曲
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常常是一人放歌,众人随合。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以《桔梗谣》、《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长白之歌》、独唱《闺女之歌》。
乐器
朝鲜族传统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玄鹤琴、奚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
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演奏。
细筚篥(xìbìlì):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厘米,开有8个按音孔(前7后1),哨长4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中国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厘米,宽25厘米、中间厚5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因此,伽倻琴弹唱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
短萧:朝鲜族吹奏乐器。朝鲜语称“单扫”。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制如汉族洞箫,短细,长约35厘米,传统短萧,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解放后改革的短萧,开七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
文学
朝鲜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朝鲜族神话有《檀君神话》、《高朱蒙神话》、《朴赫居世神话》、《金首露王神话》、《昔脱解王神话》、《金阏智神话》、《创世记》、《史妹结婚》、《木道令与岛女成婚》、《巴里公主》、《成造本歌》、《先门后门》、《帝释歌》等。
民间文学还有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朝鲜族民间传说有历史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等。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的代表作品有《金达莱》、《百日红》、和《三胎星》等。民谭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等。这些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十分鲜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小说、诗歌等开始发展,诗歌和小说有《闻安重根报国雠事》、《感中国义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说《梦天》等。“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展开,朝鲜族文学得到蓬勃发展,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歌谣和戏剧,揭开了现代朝鲜族新文学的序幕,其中如《反日歌》、《民族解放歌》、《统一战线歌》、话剧《血海之唱》等,为朝鲜族文学增加了抗日救亡斗争的新内容。这一时期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代表作有《暗夜》、《名落孙山》、《北斗星》、《五月的红心》等。另外,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体育
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摔跤是他们的古老的体育和娱乐活动,荡秋千和跳板是妇女最喜爱的娱乐和体育活动,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从乡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队,一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即组织踢足球。又出现了一些女子足球队。每逢节、假日,常举办以足球为中心的多种体育比赛。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延边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足球之乡”。大批朝鲜族移居沿海城市,在朝鲜族人口比较多北京和青岛地区,每年甚至每个星期都有朝鲜族人自发组织的业余足球比赛。
跳板: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聚居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节举行。参加者多为女子,比赛进行时以2~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一块长约5米的跷跷板两端,它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在跷跷板两端各置一团线,抽出线头系于比赛者的脚踝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比赛者弹跳时所抽出的线的长度、高度,来判定胜负。“表演”则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种,主要根据比赛者的跳动动作难度和姿势进行评分。
荡秋千:也叫“打秋千”,是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受到妇女们的喜爱,并经常进行该项目的比赛。比赛时评定优胜者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叶(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树杆,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摔跤: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历史。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立起,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铁连极:朝鲜族武术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武术套路以器械为主,其中“铁连极”为著名器械。在一根齐肩高的棍端,有一圆环,环上套连着三根并列成放射状的短节,长度尺余,舞动起来双手握棍,风格勇猛,控制范围大,有砸、抡、扫、缠、盖、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种身形,异常精彩。
顶瓮竞走:朝鲜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常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均为女子。比赛开始前,参加者先头顶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发线上,裁判员发令后,即快步疾走,每次赛程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时,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教育
朝鲜族人民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兴办了不少学校。有“宁肯啃树皮,也要让儿女上学”的好传统。解放后,各地纷纷建立“家长会”、“董事会”等民间办学组织,自筹资金、材料,办起了几百所中小学。
在年在延吉就创办了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后来陆续创办了延边医学院、延边工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教育学校等高等院校(后合并成为新的延边大学)和延边艺术学校等十几所中等专业学校和0多所中小学校。
延边一中是国家重点高中。各级教育网已经形成。各类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鲜族的高、中级知识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鲜族地区的各条战线。在延边地区还建立了各种成人教育学校。农业、林业、文、史、教育等各种科研团体,为延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
朝鲜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别具一格。屋顶四面斜坡,屋里用木板隔成单间,各屋之间有门道相通。屋内设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朝鲜族的文化受汉族影响较深,房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朝鲜族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布局,主房间为居室,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居室多少、大小可视需要,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朝鲜族住房的构造,主要是木构架承重。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周边再砌上石块。外墙也是先立起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充填沙土;也有不填沙土,做成空心墙的。内隔墙多用双面抹灰的板条墙。门窗为推拉式,门窗口的尺寸相同,往往是门窗不分,都可做出入口,窗棂竖向排列密,横格间隔远,再加门窗口狭长,使得本来低矮的房身给人以挺拔秀丽之感。屋顶多作成四坡式,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椽子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或用草帘逐层相搭接,将屋顶盖满,以防起风将稻草吹散。在城镇中,住宅多用青黑色陶瓦屋顶。瓦顶坡面略有曲线,檐头四角和屋脊两端向上翘起,瓦当和脊头加简单花饰,形成活泼明快的风格。
(图文源于百度百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