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瓜果飘香,田间道路水渠纵横;黑瓦白墙,飞檐翘角,一个个新农村新貌显现;龙头企业机器轰鸣,产销两旺……时下,在汪清县山川田野间,脱贫攻坚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催人奋进。
6月11日,汪清百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制菌车间内,现代化的制菌机器一应俱全,二三分钟就可完成打袋、拧袋、装筐等流程。在该公司黑木耳种植基地,大片的黑木耳菌棒整齐摆放在规划好的土地上,菌农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忙着采摘木耳。
据了解,该公司前身是天桥岭林业局制材厂。停伐后,天桥岭林业局利用林区资源优势转型,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该公司总经理王永江告诉记者:“自公司成立以来,发展规模化生产,年建设完成菌包生产线,效益非常好。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总投资万元,建设年产万袋黑木耳菌包厂,一期项目带动户人,人均增收元;二期工程将于年11竣工,可带动贫困户户人,人均增收元。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黑木耳菌包万袋,实现产值万元,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个就业岗位。”
近年来,汪清县依托汪清黑木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21个标准化菌包厂,组建完成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环垦生态、延边净宇等废弃菌包回收再利用企业,初步形成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循环发展体系。目前,全县近4万农户从事木耳相关产业,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4.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直接带动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元以上。
除了黑木耳产业项目,投资7.9亿元,仅用5个多月就实现并网发电的光伏发电项目,则是汪清县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年可收益扶贫资金万元,持续享受20年,带动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元。汪清县还投入扶贫资金万元,扶持黄牛养殖企业发展,采取企业(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39个村户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元。同时,汪清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及开展金融扶贫,投入风险金万元,融资贷款1亿元,集中投放给县内优质企业,带动户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元。
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让百姓生活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建成,为百姓带来实惠。目前,汪清县对全县个行政村实现包保帮扶全覆盖。针对帮扶力量薄弱的村,安排两个帮扶单位包保,实现帮扶力量双重覆盖;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累计谋划实施产业项目个,年扶贫收益万元,现行标准下可带动全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累计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个,新建农村公路公里,完成户危房改造和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万元,新建乡镇幼儿园、改造农村危旧校舍47个,发放助学补助.6万元,惠及贫困学生名;依照“一张网”兜底保障政策要求,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元上调至元,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积极组织开展“社会扶贫日”“阳光助学”“抗洪救灾社会募捐”“爱心企业捐赠”等活动,筹集社会扶贫资金万元,其中,民间捐赠万元,扶贫救灾物资万元,帮扶单位投入万元……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汪清县作为深度贫困县付出了诸多努力。年,汪清县实现脱贫4人,年脱贫人,目前还有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9%,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输血”到“造血”,从“精准扶贫”到“创新机制”,眼下,汪清县正上下一心,打造“汪清模式”,加快“汪清速度”,从根本上破解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从根子上斩断穷根。
(延边日报)
推荐阅读
○ 州政府召开十五届二十一次常务会议
○ 夏至刚过,三伏将近,吃啥补身?朝鲜族参鸡汤了解一下~
○ 央视《第一时间》:吉林安图探索智慧扶贫机制
○ 吉林高考分数线公布!理工类一本分文史类一本分
○ 非法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有奖监督举报电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