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们曾经的知青生活

明星王刚:有那一年垫底我啥苦都不怕

王刚,年插队吉林延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曾经在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创下3亿人收听的纪录;       80年代末,他成了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连续3年主持春节联欢晚会,后来又先后主持《综艺大观》和《朋友》栏目;       年,他出演《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珅;接着,他和成方圆担纲舞台音乐剧《音乐之声》,在北京舞台上也颇受欢迎;   多年历练下来,昆曲,京剧,他是拿起来就唱;至于小品、话剧,更是早年在军区文工团里的看家活计。       王刚是“老高二”,也就是俗称的“老三届”。当知青下乡的一年,在王刚的生命里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我下乡去了两个地方,第一次下乡是年11月2日。”王刚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当“把青春献给边疆”之类的豪言壮语已经侵入骨髓的时候,王刚和他的同学们唯恐自己去的地方“不够边疆”。于是,当得知长春四中最先出发的一批目的地是中苏边境线时,满腔热血的王刚着急地混迹于其中,倒了两次火车再坐上汽车,一天一夜后,到达了“吉林省延边市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公社上河大队”。       当天晚上,欢迎会场上,王刚坐在了第一排,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中的他,学着当地农民卷了根烟叶子抽,但是,正在给这些毛孩子们讲话的大队干部恶狠狠的目光向他直射过来:“把烟掐了,你们是来接受再教育的!”       回城后,王刚送王静去文工团报名,面试时,考官对王静的歌声、朗诵很满意,问她受谁的影响,王静说,受父母和哥哥的影响。考官问,你哥在哪儿。“在走廊呢。”考官让王刚进来,他唱了一首歌,又朗诵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考官被王刚的声音打动,问他愿不愿意去当兵。王刚听到这句话有点不敢相信了,可他还不忘问道:能和我妹妹在一起吗?就这样,王刚和妹妹王静一起穿上了军装,成了文艺兵。

  在文艺宣传队,话剧,相声,“样板戏”,诗歌朗诵,唱歌,跳舞,主持,王刚什么都干。年,因为业务扎实,王刚被调到了沈阳军区。年,很偶然的机会,王刚开始去电台录制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个节目被家电台复制播出。

  年,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让王刚走向了事业的另一高峰,他成功扮演和珅而荣获了当年“金鹰奖”的最高奖。

  王刚说自己“没什么远大理想,有事就做,没事就闲着。工作的事,从来都是别人找上门。”这两年无论央视抑或地方台有不少栏目想请他重新出山做主持人,可他一怕束缚,二怕辛苦,都没答应,“没办法,凡是自己不喜欢的或是得费好大劲才能做的事,我都懒得做。年纪大了,就怕累着自己。”其实,“有过在农村当知青那一年的日子垫底,我啥苦啥累都不怕。”只是,他现在更想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得一日闲便是福,作千年计岂非愚”是王刚现在的人生态度。

  葛优回忆插队时两年多的喂猪生涯

小时候,我是个不惹事的人——葛优

  天生胆小的葛优也有不安分的时候:那就是出生时带给他母亲施文心早产和难产的麻烦,同时也促使医生给父亲葛存壮一个两难的选择:要母亲还是要孩子?葛存壮执拗地说:“两者都要。”最终母子都“活着”。       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葛优别无选择,来到北京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       葛优自小喜爱小动物,来到农村,那些摇头晃脑的小猪更逗得他心里发痒。葛优有幸得到了一个比下地劳动相对省力的活———养猪。他一干就是两年零九个月,做猪食、起猪圈、给猪接生、为猪治病……成了地道的小猪倌。他和师傅两人,共同养着五六十头猪。       在葛优眼里,养猪在当时属于“好活”,是“专业”的活。工分是一天9.5分(最高分是10分)。而其他人下地干活,有可能是一天7分、8分。葛优说:“我的肩膀就是当时练出来的。当时打井水,用两手提水。同时,农忙的时候负责送水,两桶开水能够挑很远的路,不用放下肩膀来。”       年底,在插队的平房小院子门前,葛优利用爸爸的照相机,请人给拍了一个富有表情的照片。这是葛优第一张带有表演的“剧照”。葛优说:“这应该是我想当演员念头的最初萌芽。”在此之前,尽管葛优有一个著名演员的父亲,但根本没想过要当演员,他只想进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单位。       十年磨一剑,三年喂一猪(指小品《喂猪》),葛优最终考上了全总文工团。事实上,在进入文工团之前,葛优还在一个工厂当过一段时间搬运工。   直到现在,葛优还很想回到那插队下乡养猪的地方去看看。

张艺谋的青年时代三年艰苦插队生活

  谁都知道,张艺谋是北京年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总导演。谁都知道,张艺谋是世界著名电影导演,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张艺谋青年时代的轶闻趣事和酸甜苦辣?       张艺谋是吸吮着黄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在《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影片里,渗透着他对黄土地的爱恋,对黄土地的向往,对黄土地的憧憬。       在这些影片的细节里,展现着张艺谋在黄土地生活积淀的元素。张艺谋成长于陕西,从这里,他登上影坛,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今天,带大家走进鲜为人知的张艺谋的青年时代。       张艺谋年11月14日出生于西安市,原名张诒谋,意为始终不渝为事业而谋。年张艺谋在西安30中上初二。正是“文革”期间,学校停课。因为张艺谋出身于“黑五类”家庭,提前下乡分到咸阳地区乾县武则天陵旁的汉阳公社倪村插队劳动。几个知青分住着两个窑洞。       秋季到了,黄土崖上野果飘香。张艺谋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用铅笔描画生活。他画风景画别出心裁,他画的人物头像更是形神毕肖。生产队里有一幅毛主席站立的挂像,就是出自张艺谋的笔下。       年张艺谋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个和八个》一片中担任摄影师,随后拍摄的《黄土地》,荣获全国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名扬影坛!张艺谋在陕西拼搏、磨炼、成长10年,终于登上了中国影坛。

   刘晓庆:30年前她曾是文工团员

  对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言,一位被持续了近30年的电影明星自然是无法回避的人物,她就是成都人刘晓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最红的女影星。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文艺活动刚刚从“文革”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电影拍摄也刚刚恢复,因此每年拍摄的电影非常少,于是,拍电影的机会对任何一名演员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       刘晓庆曾说“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她的标志性语言是“做成名的女人难乎其难”,她是中国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电影明星,她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一个焦点……年,刘晓庆重新以电影人身份回到人们的视线内。       由于刘晓庆的表演天赋、个人努力和机遇,她成功地改变了个人命运,由一个普通的川妹子成为众所瞩目的电影明星。她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电影的复苏阶段,走过她人生辉煌的上世纪80年代,甚至在她淡出电影圈的上世纪90年代,她也从未离开过电影的光环。       刘晓庆用她的30年的艺术之路,见证了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文化演艺背景,一个时代的电影明星,甚至一个时代的思想和观念。她所经历的风雨,恰好处于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发生巨变的岁月。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她和她的影视作品,我们都不能忘记。刘晓庆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文娱界的一个符号,组成了这个时代全国观众记忆的一部分。她曾经的艰苦,曾经的奋斗,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困惑,成为现在人们解读中国影视百年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凯歌:改革开放三十年情系电影三十年

  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其父是著名导演陈怀皑。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       童年留给陈凯歌的是难忘、美好的回忆,不管当时社会局势如何动荡,也不管国际形势多么复杂,陈凯歌过的是一段和平、宁静的时光。“红墙碧瓦都还在,还是那一个老北京,院子里或是落英缤纷或是漫天雪花。所以我有幸又不幸地过了几年风花雪月的日子。但到年以后,形势就变了,老百姓开始吃不上饭了……”       初中毕业后,陈凯歌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年参军,年转业,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其中在西双版纳的那段经历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现在说起仍清晰如昨:“我记得,有一次上山砍竹子,竹子盘根错节的交叉在一起,我怎么都砍不断,砍断了也拉不开,当时非常有挫败感,心灰意冷,连死的心都有了。过来一农工,他从小在云南长大,三两刀就将竹子砍了。对这个人的感激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于他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却是救了我。年我还特意回了趟那个地方,感觉什么都没变。这是生活里难忘的东西,人这一辈子会淡忘很多事情,但有些事却是刻骨铭心的。”       陈凯歌在云南的随行摄影师马斌透露,陈凯歌的新片将在云南拍摄,陈凯歌将重拾他所擅长的写实风格,拍一部反映他当年插队生活的电影《青春》。       云南是陈凯歌无法忘怀的地方。在西双版纳插队的那段日子,是陈凯歌始终挥之不去的“往事”。马斌说,前段时间陈凯歌利用到云南为某网站广告片看景的间隙,特意重游了西双版纳,感慨良多。在西双版纳,陈凯歌走走停停,重回了曾经插队的地方,当年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每走过一个熟悉的地方,他不时双眼放光,又不时喃喃自语,情绪显得很复杂。其间,陈凯歌还偶遇了当年的村支书,他已是七旬老人,二人相见感慨万千,陈凯歌还特意邀请他到宾馆叙旧,两人一直聊到深夜。陈凯歌形容此次云南之行是“心灵之旅”,他由此决定拍一部反映那段插队岁月的电影《青春》(暂名)。

张铁林:“皇帝专业户”曾经的上山下乡生活

 

提起张铁林的名字,喜欢看电视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他就是那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被称为“皇帝专业户”的著名影视演员。但是如果没有高考,如果当年没有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张铁林的人生又会是个什么样呢?

      张铁林最初的人生轨迹很多人都一样,经历了“上山下乡”、招工回城的几次人生动荡。30年前,张铁林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名装卸工。张铁林说:“当时我们出车都是大卡车,要拉货,先搅车,用一个靶子、拐子,搬运工把车搅好了我们再出车,就这样过一天。”由于在此之前有几年下乡插队的艰苦岁月,所以在回城当装卸工的日子里,张铁林感到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做装卸工这个工作也没什么好的,”张铁林说:“但是相比种地来说,最少可以在城市的马路上骑自行车,这也是人生很大的进步啊。”       能够在光洁平整的马路上骑自行车,能够成为一名城市里的工人,对于当时的张铁林来说已经非常满足的事情。人的命运充满了奇妙,几年之后,张铁林已经不仅仅能在西安的马路上骑自行车了,还能把自行车骑到了首都北京。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作为一名演员,在摄像机的镜头前骑自行车和全中国的老百姓见面。       这是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单集电视剧,名字叫《有一个青年》,张铁林在片中扮演男主角顾明华。从一名普通的搬运工变成一名影视演员,这中间的转变就是从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开始的。      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招工回城,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还会做什么的张铁林,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中,在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心中沉睡了多年的文艺之梦苏醒了。于是张铁林把目标放在了北京电影学院,他要做一名演员,装卸工张铁林很快就融入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备考大战中。就在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张铁林走入了想像已久的考场。一个多月后,他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年的冬天,张铁林终于给自己的装卸工生活花了一个句号。他带着自己的演员梦,来到了北京,来到了他已经想先过无数次的北京电影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sh/2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