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百科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广泛流传在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域内。历史上,朝鲜族是长期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劳作特征,所以朝鲜族舞蹈是在三韩及朝鲜半岛的传统农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随后又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定地域环境中,孕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等特色的舞蹈。

就舞蹈领域着眼,在中国56个民族中,朝鲜族舞蹈是一个十分独特的艺术现象。在艺术姿容上,它拥有着鲜明的特色和饱满的内蕴。近一个世纪以来,它历经几代中国朝鲜族舞蹈家的哺育,流传至今,终于出落成一朵盛开的金达莱,绽放在长白山下。多年以来,朝鲜族舞蹈与中国的其他民族舞蹈艺术一道,装点着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

象帽舞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椰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朝鲜族的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即兴表演,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将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舞蹈动作和谐一致,表现潇洒、情绪欢快。舞蹈的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十二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首先在“小锣”不同节奏的敲击下,由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作为“农乐舞”程式化的开场节目首先登场,紧随其后的是,一群舞童在“燕风台”乐曲伴奏下,以快速旋转动作进行各种队形、队列的变换与“叠罗汉”表演。随着节目的进行,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也越发浓郁起来。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这两类别具风格的“扁鼓舞”,总会不断引来人们赞美的掌声。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在古典舞中如此,在现代舞中如此,在民间舞中同样如此。从狭义上讲,舞蹈中的呼吸应称之为艺术呼吸。艺术呼吸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理性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韵律、风格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体。朝鲜族舞蹈在民间舞中就有着较为明显的呼吸特点。

快吸气、屏气、慢吸气;快呼气、屏气、慢呼气——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呼吸特点。

舞童表演的“叠罗汉”

入选时间: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象帽舞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有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

象帽舞

象帽舞做为一种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舞蹈,摇动色彩缤纷的象帽,线条流畅的长长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

?假面舞

假面舞

假面舞是朝鲜族佩戴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其表演综合了: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具有戏剧性。假面舞,多用于表现讽刺性内容,剧中情节活泼、幽默。表演分7幕12场,每一幕有独立的内容。现代假面舞的表演一般取传统舞剧中的部分情节和动作,在节日及其他娱乐的场合表演。假面舞的舞蹈节奏为“打令”和“古哥里”。伴奏乐器有箫、笛、鼓、长鼓、三弦琴等。

?剑舞

朝鲜族剑舞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

剑舞

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剑舞的音乐基本上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与剑声相谐。

?扁鼓舞

扁鼓是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表演时舞者两手击打胸前的扁鼓,边击边舞。女性扁鼓舞多为独舞,舞姿优雅,男性扁鼓舞多为群舞,动作大方、有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舞蹈节奏根据主题和情节的要求而不断变化。

扁鼓舞

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同于长鼓舞,它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扁鼓舞具有变化多样的鼓点和节奏。

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是男女都可参加的一种“鼓舞”。每人所用“扁鼓”的大小,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分。男子表演以群舞为主,舞者在激烈而欢腾的鼓声中奔跑、跳跃,充分显示着男子的阳刚之气。而身挎“扁鼓”的女子独舞,不但要表现多样而娴熟的击鼓技巧,还要在“扁鼓”频频发出顿、挫有节,急、缓交错鸣响下,舞出朝鲜女性刚柔并济、潇洒遒劲的舞姿。

?扇子舞

扇子舞是民间巫俗的产物,它的起源、形成与巫术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十五世纪后期,一些民间流浪艺人组成的以卖艺为生的群众组织,为谋求生存,常在农村的场院和房前院落进行各种演出,称为“歌舞百戏”,颇似中国汉代的百戏演出,这类演出常含有扇子舞。因此,扇子舞的表演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习俗性舞蹈。相传扇子舞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

扇子舞

古朝鲜族人,在祭祀神灵檀君、祈求上天保佑的仪式上时,必用老成女子,也称“巫人”。巫人行巫的目地是与神灵沟通,上祈民愿,下传神的旨意。在行巫时,最初是手持矛而舞,后改用扇子,通常是右手持扇,左手持铃,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这大概是扇子舞的雏形。扇子舞大约在朝鲜王朝初期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仪式舞蹈“巫舞”,这时舞者是左手持扇,右手持铃,并发展成了集体舞的形式。同巫人的扇子舞不同的是,巫舞庄重、整齐。

扇子舞

现代的扇子舞一般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动作舒展大方,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快的节奏中显得欢快活泼。扇子舞的动作主要有三种,即打开扇子、收扇子和晃动扇子,靠的都是手腕动作。虽然动作只有三种,但个中却有千变万化——演员们手中的扇子都是用来拟物的,因此表现力十分丰富。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

=THEEND=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sh/2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