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姓拼音:wéixìng,在宋版《百家姓》里排名第五十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6位。当今人口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32%,总人口大约有万。
韦姓来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己姓,出自夏朝刘累后裔豕韦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王朝武丁为王时,迁刘累后裔于今山西夏县,以继承帝尧后裔的唐国,封自己的儿子为豕韦国君,亦称韦伯国。当时,武丁还灭了迁封在今河南原阳县的古彭伯国,彭伯国的贵族则入朝为史官。
豕韦氏封立的韦国贵族中,有一个人叫韦伯遐,其后裔辗转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裔支又迁入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形成韦谷、讳水、讳川、讳渠等名称。这一支韦氏人传到商王朝末期,人口逐渐兴盛增多,地域有所扩大,首领韦伯(一作百韦、伯韦)便在湋川村(今陕西扶风)修筑了邑城,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原(今陕西扶风与岐山交界地区)为都的周伯国。
周武王姬发向东进军灭商纣王时,韦国君率军参加,还立下了战功。公元前年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封韦国为“伯”爵国,国名称韦伯国。韦伯国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为“韦伯”。
这个“韦伯”,在古今的姓氏书籍中皆无记载,不知其实际的名字。但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的记载考证,所说的“韦伯遐”就是指的这个“韦伯”,其名字叫韦遐,加爵位称“韦伯遐”。
从韦遐至第二十四代孙韦孟,约有一千四百余年,与商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历史时段相吻合,由此看来,韦氏族人的本姓祖先是韦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已姓韦氏族人大多尊奉韦伯遐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夏朝少康后裔彭伯的支族元哲的封地豕韦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王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炎帝、黄帝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又以他们为主体与东夷少昊族组成了“华夏民族集团”,因而“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人许多姓氏来源的始祖。比黄帝稍晚的韦氏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帝颛顼高阳氏。按史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姜姓炎帝后裔氏族部落女嫘祖为妻,生的儿子中有一个叫昌意。昌意又娶今四川岷江流域的姜姓蜀山氏族部落女昌仆为妻,生的儿子中有名叫颛顼。颛顼聪明伶俐,十五岁就能协助处理部落事务,成年后,继承了祖父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职务。他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首领,放手让他们处理各种事务,注意发展原始农业、手工业、物品交换业,使原始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称赞。他又根据神事、民事混杂的情况,将华夏部落联盟中的神(天)事、民事机构分设,各有“官员”管理,不得混杂。史学界将颛顼帝高阳时期视为中国社会文明的“雏型国家”阶段。
颛顼娶滕坟氏族部落女“女禄”为妻,生子老童。老童娶根水氏族部落女骄福,生子重黎、吴回。吴回有子陆终,其母不详。陆终娶鬼方氏族部落长的妹妹女隤为妻,怀孕长达三年,生了三个儿子。接着,又从其左肋下生出三个儿子:一子名樊,又叫昆吾;二子名惠连,又叫参胡;三子名筏篚,又叫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第五代孙、黄帝的第七代孙。彭祖继承父亲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彭祖部落。彭祖约生于帝尧初年。
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名篯铿),居地亦名彭城(今江苏徐州)。彭祖亦称大彭。
大彭氏族部落居彭城,是帝尧所封。著名的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天问》中注解说:“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这个氏族部落的后裔氏族较多,人口兴旺。”彭祖的妻子名字不详,儿女的名字也不详,但其部落的各裔支氏族都有善于养豕和制造大鼓的。姓氏史辑中说韦氏“出自颛顼”,道理也就在此。
彭祖的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猪)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大禹的关系亲密。大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时,彭寿亦去参加。大禹建立夏朝(公元前年)后,封彭寿(彭伯寿)为大彭国君,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夏王启十一年(公元前年),再封于西河(今山西汾阳,辖地在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一带地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向父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伯”(夏朝的诸侯国称“氏国”,没有公、侯、伯、子、男之称,《逸周书》称其为“彭伯寿”,当是周朝史官的观念),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朝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
彭伯国忠于王室,相继为伯的国君一直听从王室调遣,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伯的支族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因而其封国便以豕韦为名,韦、韦城或豕韦、豕韦城之名,均以豕韦氏封立于此(今江苏铜山)而得名。文献资料说:彭祖在夏为“豕韦氏”,指的就是元哲封立的豕韦国。按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的记载,元哲是彭伯寿的裔支孙,元哲就是颛顼高阳氏的第十代孙,黄帝的第十三代孙了。
夏朝时,彭伯国势力大,地位高,其裔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夏王朝传到夏王桀时,成汤为商国君主,国力强大,开始灭夏。彭诸侯国在汤的劝说下归服,与夏王朝亲密的韦、顾、昆吾等国忠于王室而不叛。成汤在稳定东方后,向西进军,便先灭了韦、顾、昆吾等小国。公元前一千六百余年商朝建立后,被灭的韦国余民有的沦为新封刘累(帝尧后裔)子孙韦国的奴隶,旧贵族则四散逃亡,约定以国名为姓氏,称韦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韦氏正宗。
姬姓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韦弁,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韦弁,是西周乃至战国时期的一种礼制官职,负责掌管王族宫廷以及重臣韦弁服的制作,兼制编制书简的皮绳。
韦,就是古代人们对专门鞣制的皮革的称谓,分韦服、弁服两大类。韦服,亦称乗韦,就是用柔软皮革制作的华贵朝服;而弁服,则是用坚韧皮革制作的军服,俗称称胄甲,与金属制作的铠甲不同,但主要功能也是用来抵挡矢石和兵器。
《唐韵》记载:“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在典籍《广韵》中解释:“柔皮。”在史籍《左传·僖三十三年》中记载:“以乗韦先。乗韦,四韦也。”在典籍《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凡兵事,韦弁服。韦弁,韎韦之弁。”
特别是在秦汉之际用特制皮条拧制后编制的胄甲,轻软、坚韧、抗击能力强,深受将士们的喜爱,如同比喻读书勤奋那样,也被称作“韦编三绝”,据传汉高祖刘邦的“王甲”就是这样的“韦编三绝”。
在韦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韦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韦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汉朝初期开国大臣楚王韩信之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西汉初年,开国功臣韩信功高盖主,被吕后以计所杀,此后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
当时,宰相萧何叹息韩信建汉的功绩,又因自己诓之遭戮,遂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子侄们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灭门灾难。
后来,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便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化入后来的壮族中世代相传。据传,今广西壮族有许多韦氏族人,大多自称为韩信后裔。
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就是壮族人,他生前在与反动派的残酷斗争中就曾豪称:“韩信之裔,岂有软骨惧哉!”
第五个渊源:源于少数民族,出自汉朝时期疏勒国韦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噶尔)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今由古西羌族韦氏族人演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在广西地区。他们中既有韦氏族人或与韦氏人通婚生子者,又有韦氏中的客家人,还有少数民族从姓韦者,情况比较复杂。但他们绝大多数人是韦贤的后裔。
唐朝时期,邕管的广源州(今广西)蛮酋中就有韦氏。
明朝时期广西土司知州中有韦延寿、韦贵、韦万安、韦保良、韦应鲲、韦昆能、韦文明、韦法真、韦公良、韦富、韦显忠、韦布等。清朝有土司知州韦昌、韦懋迁、韦懋选等;东兰州文兰洞蛮的土司知州在明朝时期有韦钱保、韦万目、韦赞见、韦济民、韦爵应、韦玩,清朝有韦喜、韦兴宝、韦正宗、韦起云、韦虎臣等;在明朝时期广西僮族中有韦朝威、韦朝猛、韦银豹;瑶族中有韦香等;壮族中的韦氏人则更多,如辛亥革命烈士韦云卿等。明朝时期,还有贵州的“八番”中有韦番,韦番中有族人后融入了布依族。
清朝时期,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中的韦氏人较多。在云南地区至明、清时期,少数民族中有韦氏分布,有的还迁入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亦有韦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隋朝时期左卫中郎将的家奴桃符,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公元公元年~年),京兆人韦衮以屡立战功升任左卫中郎将。他的荣升,得力于家奴桃符(无姓)。
桃符除侍候他外,并从其习武,胆大勇敢,又有谋略。韦衮每奉命出征,桃符都跟随,每战都出生人死护韦衮,在敌阵中横冲直闯,无人能敌,人称飞虎将。
韦衮视桃符为亲子,向隋文帝表奏其功,释去奴隶身份,成为自由民,又在杜陵一带赐其田、宅,助其娶妻成家。
桃符成家立业后,深切感恩韦衮,宰杀黄公牛奉献给韦衮,并向故主人求赐姓。韦衮为桃符以恩报德的精神所感动,说:“你我出生人死于沙场,亲如父子,就从我姓韦吧。”桃符和妻子、儿女十分感动,说不敢与主人攀亲。韦衮坚持,桃符才接受。
从此没有姓氏的桃符,其后代儿女由此皆为韦氏。他自己不敢直呼韦桃符,便自称为“黄犊子韦”。
因韦衮的关系,加之韦桃符是隋文帝所封赐的功将,杜陵韦氏宗族亦承认是其家族成员。韦桃符后成为杜陵富豪,后代至唐中宗李显时期还出了个著名的韦皇后(全名韦果儿),以及后来的宰相韦温及诸位驸马,显赫无比于一时。
不过,韦皇后使这个家族登上了富贵荣耀的顶峰,也让这个家族跌进了万丈深渊,几至于灭族。经历大起大落的韦皇后,在报复社会的心态和贪婪最高权力的过程中毁了自己,也毁了家族几百口人,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其三代以内的祖坟也均被毁无遗。
桃符的后裔子孙虽世代为韦氏,但不是韦贤的血缘后代,独成韦氏一族。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扶阳郡王桓彦范,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桓彦范传》中记载,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今江苏镇江),以官宦子弟入仕,任司卫主簿。唐朝宰相狄仁杰赏识其才,荐为监察御史,累迁官为御史中丞。武周长安年间(公元~年),桓彦范升任司刑少卿。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引妖人入宫占卜,图谋不轨。大臣宋璟欲问张昌宗之罪,而武则天却予以庇护。
此时,桓彦范上书揭露了张昌宗的野心,陈述利害,请求将张昌宗交予三司问罪。武则天不理。内史李峤亦上奏武则天,请求为酷吏害死的人昭雪。桓彦范数上书,陈述利害,再三请求为冤死者昭雪,武则天见众臣烁口,才允许。桓彦范刚直不阿、忠于社稷的举动引起了宰相张柬之的注目,并引为心腹近臣。
后武则天身体日差,病也加重,男宠张昌宗、张易之为保位频繁活动,欲夺天子之位。宰相张柬之、太平公主等为保李氏社稷,谋诛张氏兄弟,桓彦范等参预策划。在成功诛杀了张昌宗、张易之等后,唐中宗李显复位,韦皇后临朝听政,以拥立之功封桓彦范为谯郡公,赐实封食邑五百户,升任侍中。
桓彦范看出唐中宗懦弱,大权由韦皇后与男宠武三思等掌握,心中焦虑,又上书给唐中宗,劝其勿大权旁落。但唐中宗不听。后来韦皇后、武三思等欲擅权,以方土郑普思为秘书监,道士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上书坚决反对。由此韦皇后、武三思集团与功臣桓彦范等结下仇恨,欲除掉他。
唐中宗的皇位形同虚设,一切事情完全听韦皇后处置。韦皇后与武三思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封桓彦范为扶阳郡王,加特进,赐姓韦,与韦后同籍,以示宠幸。此后,桓彦范就成为了韦彦范,不久之后即被韦皇后贬逐而死。
在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公元年),立即下诏恢复韦彦范的“桓”姓,追复其侍中、特进、扶阳郡王官爵,赐实封食邑两百户给其子孙,谥号“忠烈”。
两唐书为桓彦范立传时,均称“桓彦范”,所以,桓彦范的姓氏不宜归属于韦氏。后世所出的姓氏书籍,均把桓彦范当作赐姓韦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的后裔子孙中也确有仍依唐中宗赐姓为韦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清朝初期的康熙十四年(公元年),察哈尔蒙古的林丹汗之孙布尔尼举兵反清,但在清军大兵压境之下兵败身死,满清政府将察哈尔蒙古余部皆编入满洲八旗序列,并设总管治之。因为察哈尔蒙古的部族标志旗为正蓝色,有黄旌,因此列归于正蓝旗、镶黄旗两旗。亦有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为章佳氏者,满语为JanggiyaHala,
在察哈尔蒙古之中,后来有一位著名的章佳·韦合德,家族原居张垣(今内蒙古多伦),后迁居扎库塔一带(今吉林汪清),隶属于满洲正蓝旗。
清乾隆十年(公元年),章佳·韦合德以护军参领之职在与厄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征战中阵亡,乾隆大帝追赠其云骑尉。在章佳·韦合德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祖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韦氏,世代相传至今,人口还不少。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韦伯遐、元哲、韩信、桃符、章佳·韦合德。
迁徙分布
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1.上古时期:
周武王时,宣方国(今山西垣曲)复叛,《逸周书·献俘解》记载说:武王令韦伯遐率军和王室军一起讨伐,灭了宣方,又立下战功。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封迁韦伯国于其祖先的豕韦国地(今河南滑县妹村),仍称韦伯国;又封其同宗的彭伯国后裔于今河南原阳县,复立彭伯国。周成王年幼继位,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兄弟们认为周公有野心,欲篡王位,怨言和蜚语四起,周公也主动避嫌于今陕西商州的楚国内。被封于今河南淇县的纣王子武庚,乘机勾结成王的叔父管叔、蔡叔、霍叔及东方奄国(今山东)、薄姑等叛乱。在此危急形势下,周公急回京师镐京(今陕西长安丰漓村),说服召公、毕公,解除成王疑心,毅然率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受到成王称赞。
周成王在论功封赏时,依周公的建议,封立宗室人去东方立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大臣),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其中封成王的叔父康叔于卫,都于商末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民与封土最多。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去加强对夷地的统治。世代相传的韦遐子孙失载其名,但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今山东)大国共同护卫王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且韦与彭伯国的贵族还有入朝任史官的。故在《楚辞·天问》中注释说:“尧封(彭祖)于彭城,夏商至周,年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庄子》中说:“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当然这里是指彭祖世代相传的子孙,非其本人就活了“八百岁”。其中应包括了彭氏、豕韦、诸稽、秃、舟等同宗姓人。
颛顼的氏族部落曾迁于今山东西部,遂有风姓(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后裔)氏族加入,在长期的结合或通婚中,颛顼部落中的氏族亦有以鸟为图腾而姓“风”的。颛顼为帝后,定都于顿丘(今河南濮阳),黄帝裔支族防姓氏族部落(今陕西彬县)也从渭水流域徙人,在长期错居、生产、生活以及互相通婚中,颛顼族人亦有姓防的。西周时韦伯国迁封的“防”地就是防姓人迁此而得名的。
2.春秋时期:
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妃子褒姒,废王后申氏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一些贵族不满,诸侯叛乱。水、旱灾害又导致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在此形势下,废王后申氏的父亲、封国于今河南省南阳市的申侯,联合在今河南拓城的缯国,以及活动在今陕西西北泾河上游的犬戎,从东、西北两面进军,在骊山(今陕西临潼)杀周幽王。犬戎俘获了褒姒,不久又予以杀害,推翻了西周腐朽王朝。相传周幽王逃到骊山后,曾点燃在山巅上的烽火台。诸侯误认为是幽王又取悦于褒姒,使她有笑容,便不发兵,待知道真的是有战事后,幽王已被杀。“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申侯等拥立废太子宜为王,称周平王,以雒邑为都(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时为公元前年,史称春秋,亦称东周。春秋时期,周王室地域狭小,政权衰弱,中央控制下不了诸侯,有“政出诸侯”之说。当时有晋、齐、鲁、燕、秦、宋、郑、卫等十多个诸侯国,不仅互相征战,争夺地域,而且还公然侵占王室的土地,周王无力讨伐。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西迁于同宗的大彭国故地彭城(今江苏徐州),仍称韦伯国。它和位于今河南原阳的彭伯国,均相继有国君或贵族被召人雒邑王室任史官。
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由此,彭氏人和韦氏人又会聚在彭城地区。史籍《汉书·韦贤传》中提到的记载其祖先韦孟的《诗》,详细说明了从彭祖至元哲,元哲封立韦国至周郝王时期灭亡的过程。又说其国亡后,战国末其祖先仍有任东周王室史官的,世代以诗书传家,秦朝时期务农,西汉初复人京师长安为官。
周原甲骨文未出土以前所出版的古今族源姓源书,没有下功夫研究韦氏形成的漫长历史和迁徙过程。甲骨文出土后,也没有认真研究其关于“韦伯”的由来,故都沿袭史籍《新唐书》关于韦氏来源的旧说,使人对其省略了的或含混不清的简说很难理解,注释或以白话文叙述者也是依葫芦画瓢,不求甚解。如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今人史国强所著《中国姓氏起源》对此载释为:韦氏“以封国为氏,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蛤祖为元哲,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受封于豕韦,在今滑县南建立韦国,时称豕韦氏。商朝初,成汤灭豕韦氏国,韦国王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国名为氏,遂成韦氏。”今日读者很难弄明白其间的漫长演变过程,致使韦氏来源有四种说法,甚至有韦氏来源于江苏铜山大彭之说,且多说本姓祖先是韦伯遐,不知其后的传世情况。
3.两汉时期:
⑴彭城韦孟迁于邹: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封韩信为齐王,称帝后又迁封韩信为楚王,都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辖地北至今江苏新沂、邳县,南至盱眙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淮阴),出身贫寒,幼孤,常以讨饭为生。他就封国后,向曾供过他衣饭的洗衣老妇人赠千金报恩,叹大度地任用侮辱过他的恶少年为中尉,受到家乡父老的称赞。项羽的旧部将钟离昧,曾在交战中与汉高祖为敌,结下仇怨。他在刘邦称帝后被通缉,韩信与他关系素好,便收留了他,引起刘邦的怨恨。刘邦令韩信捕钟离昧,韩信不听。加之韩信是功臣,出巡时常带军护卫,猜忌功臣的刘邦便以有人上告其“谋反”为借,废韩信为淮阴侯,把他软禁于长安宅第,后被吕后杀于钟室。
汉高祖有同父异母弟刘交,好读书,有才干,年少时常和鲁国的穆生、白生、申公交游,又同拜鲁国名儒浮丘伯为师(荀况弟子的门生)学《诗》、《书》。刘邦起义后,刘交跟从,人秦地后被封为文信君。汉王人南郑(今陕西汉中)后,又还定三秦(今陕西),刘交跟随左右,备受信任。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废楚王韩信后,分其地为二国,刘邦封其叔伯兄刘贾为荆王,封弟刘交为楚王,都于下邳,有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地。楚元王刘交赴楚王国后,拜穆生等三人为中大夫,高祖又拜韦孟为元王傅。元王对韦孟十分尊重,又拜他为王子夷王傅。夷王仍然尊重韦孟,又拜他为王子刘戎傅。刘戎继承王位后,十分暴虐,对祖父刘交的老臣不礼,穆生辞官回朝,申公、白生留任。太傅韦孟见刘戎荒淫不道,作诗规劝,刘戎不听。于是,韦孟辞去太傅之职,回到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读书写诗为生,成为彭城韦氏尊重的儒吏。此后,他又举家迁于邹(今山东邹县)。从此,彭城、邹县均成为韦氏人的分布地。
韦孟举家迁邹时,同宗的近邻亦有随迁者,彭城留居的同宗韦氏亦不少。韦孟居邹,仍不忘楚王刘戎的情况,为其前途忧虑。他又上奏诗作谏曰:“我祖出自豕韦,夏殷为诸侯。周赧王听信谗言,灭我豕韦国,迁于彭城。高祖受命,我家复兴,辅佐楚王,元王夷王守道,王国大治。戎王继业,怎能荒淫,不守汉德?王政日衰,庄稼不收,民困国穷,危在眼前,恳请吾王勤于政,爱民治国,微臣在鲁心安焉。”楚王戎阅韦孟诗而不悦,后参与吴王刘濞叛乱,军败******************,楚国被汉景帝废除。
韦孟去世后,葬于邹。其子、孙、曾孙四代都以诗书传家,为汉朝官吏,形成邹地韦氏大家族,彭城的韦氏人亦有相继徙人邹的。这些韦氏人家,又向他地迁徙,便形成齐、鲁各地的韦氏人。至清朝时,山东齐河人韦逢甲,为道光十六年(公元年)进士,历任浙江宣平、余杭、浦江县知县,组织乡勇团抗击英军,在吴淞口与英侵略军战斗中英勇殉国。近现代山东地区的韦氏人也较多。
⑵邹地韦贤迁长安:
韦孟至四代孙的家族墓均在邹,家族人员较多。传到五代孙韦贤时,家族地位增高。《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衣食不讲究。成年后,精通《诗》,兼通《礼》《尚书》,朴实无华,待人忠厚,甚得家族及乡里人爱戴。之后,他又在家乡收徒授业,名声大振,号称“邹鲁大儒”。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他人长安做官。韦贤遂告别乡亲父老,留三子舜在家奉祀祖坟守业,携妻子及另三个儿子人长安(今陕西西安)。
韦贤到达长安后,汉武帝亲自召见,询问治国良策,韦贤对答如流。汉武帝认为其有真才实学,面授韦贤为《诗》博士,任命为给事中。皇太子刘弗陵年少好学,汉武帝又拜韦贤为太傅,令其教太子学《诗》经。
汉武帝在公元前87年去世后,皇太子刘弗陵继位,称汉昭帝。他将恩师韦贤晋升为光禄大夫詹事。不久,又任韦贤为大鸿胪。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无太子继位。大将军霍光与韦贤等大臣商议,迎立宗室王刘询继承皇位,称汉宣帝。汉宣帝封韦贤为关内侯,任其为长信宫少府,对韦贤备加敬重。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蔡义去世,汉宣帝便拜德高望重的韦贤为丞相,晋爵为扶阳侯,享始平(今陕西兴平)食邑七百户。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8年),韦贤以年迈辞去相位,归于食邑地平陵(汉昭帝陵,今陕西兴平)安度晚年,去世后谥号为“节侯”。从此,其家人便定居于长安的平陵,成为显贵家族。
4.当今分布:
韦氏人分布很广,远及海外诸国,总计约有万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西安、长安、蒲城、澄城、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清涧、汉中、安康、商洛)、广西(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两百余人)、广东(广州、龙川、珠海)、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丘)、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杞县、滑县)、山东(济南、曲阜、淄博、邹县)等省份。
次之是河北(石家庄、邯郸、肃宁、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氏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今日韦氏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氏人口的67%。
韦姓字辈排行
安徽合肥字辈:家有正道永世成章
安徽滨湖字辈:大成家法元守朝章能
安徽全椒字辈:俊秀帮昌文四成龙
广东中山韦氏字辈:“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广东阳山字辈:学居思德盛发达显文章
湖北仙桃韦氏字辈:“智思守先训敦厚乃本元”。
四川合江字辈:登金梦代启正显文明
四川一支字辈:官清民自安国泰天心顺
四川三台韦姓字辈:国,正,大,臣,朝,纯,修
山东临沂字辈:士树鸿春育存修晋泰昌
山东日照字辈:贾世有余庆子孙贤
贵州都匀韦氏字辈:“应永廷恩毓忠良继国邦荣华昌万世庆喜福寿长”。
江苏大丰一支韦氏字辈:庆春元和广荣海万家青
江苏省赣榆县一经堂:“积善之家方(世)有余庆自古先贤纯昭令德忠厚开基”。
江苏徐州、江都字辈:开兴九兆家西(希)茂树(有)
江苏镇江字辈:振以永荫博大经生辅世显扬相业传家
江苏赣榆字辈:积善之家方有余庆自国先贤
江苏大丰字辈:春秋圆和广龙凯万家千
广西壮族韦氏字辈:
土司直系:“景君宴贤万爵玩兴祖正虎起应文继光兆国朝振永承清年述臻忠厚祥庆吉光”;
板选分支:“朝振权文明景庆云祥开恢复波涛涌进造成建国”;
兰木分支:“正(振)大高明立钟灵盛益昌思儒周世德忠厚显文章锦服春宜广精衣夏欲长箕裘辉灿耀裾裙刺豪光”;
乐里分支:“虎起龙飞尤天星国朝仲振永承清世界灵盛益高兴正大光明立更新”;
州洛分支:“道(清)德仁义礼举全忠信英雄盖豪杰”;
长江分支:“兰桂荣宗祖国朝廷绍展尤科名联选仕永世进箕裘翰墨昌文武燕冀庆益谋辅弼年统绪大业继韩侯”;
南丹坡分支:“国朝文仕景道义日钱家福禄如东海寿比玉南山”;
田林刹周、老山分支:“国朝文明仕庭忠道德先荣华流世显如应祖宗成”;
凤山分支:“公侯伯子男著宗声誉扬韩将勋耀宇州司义天长忠孝德智勇宏谋济同强怀源立壮志新纪普华章”。
广西藤县韦氏字辈:“昭浩恒喜式旭以显扬铭祖德流芳远万载达朝京”。
广西田东韦氏字辈:日、永、绍、忠、国()
广西横县百合大炉下村韦氏字辈:“显树有汝.启仲兆其.元广德业.文武全才.大廷思志.永昌万世”。
广西融水字辈:神登富连福支恒产玉英旗凤
广西桂平字辈:智仕达应起守万金继以文学宏开忠良荣世保之家道其昌功诚德厚
广西钦州字辈:登学文汝致曎玉锡澄树焯增福康宁
广西京兆堂字辈:东领常重耀彭家锦秀荣
韦氏京兆堂一支字辈:“祖启福基海文世应成朝克振儒志联庆国秀昆荣逢光显定经汝良嘉英华善永修得贤才昌润建景恒舒端薄祥茂远兴”。
韦氏一支字辈:“希尚士启国志宏端永长光宗耀先德文明焕道昌”。
韦氏一支字辈:尚正廷天光,登文卓玉邦,万国朝景志,德永应贵方!
韩信后裔改姓一支字辈:家庆光登中正
河北迁西字辈:君久尚郭天连俊景昌仕远伯承福印万寿永成祥
一支字辈:祖启福基海文世应成朝克振儒志联庆国秀昆荣逢光显定经汝良嘉英华善永修得贤才昌润建景恒舒端薄祥茂远兴
典故、趣事:
韦诞题词须发白:据史籍《三国志?魏书》记载:汉献帝时期(公元~年)任太仆的韦端,是京兆杜陵韦玄成的后裔。其子韦诞生于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年),字仲将,年少时爱读书,拜邯郸人、名儒淳为师。他苦读《五经》,学问渊博,又酷爱书法。魏明帝在公元年任他为武都太守,但他因好书法未赴任,留任补侍中。之后,他升任光禄大夫、司徒。他吸收师傅渊泉(今甘肃敦煌)、张芝(今河南叶县)、淳等书法技艺,加以创新,能写多种书体,以草书、楷书最有名。魏明帝时筑云台,高二十五丈。竣工后,尚未题写台名。于是,魏明帝让人做笼一个,使韦诞坐人,用辘轳引上与榜齐,题写台名,观众皆胆惊。韦诞冒险书写,下来时须发皆白。他的书法作品飞白玄妙,呈剪刀篆,亦称金错书。魏明帝还令韦诞为芳林宛中楼观题署,字间满密,故称填篆,又称芳填书。他还善于制墨、制笔,著有《笔经》。其书法艺术对西晋书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在公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韦玄成装疯救兄:年迈辞官居家休养的汉故丞相韦贤,每想到长子韦方山早逝,二子韦弘失礼入狱,不能袭爵承业,三子韦舜在邹守祖业,小儿子玄成不能越兄嗣业的家事,就心情沉重。他八十二岁时,突然病重,卧床不起,又不能语,急坏了家人。汉宣帝闻报,亲临韦贤宅第探望,让太医诊病,又赐御食。当汉宣帝问及他哪个儿子将来为嗣时,韦贤老泪纵横,但不能语。汉宣帝悲泣回宫。汉宣帝离开韦贤宅第后,深知恩师韦贤心意的博士义倩与其家人商议。他说:“我知恩师的心意是想让二子韦弘袭爵,不违长子亡、次子继业的大礼。但眼下韦弘入狱问罪,不能袭爵守祀,只好让有父风和才干的少子玄成袭爵。”家人表示同意,遂上奏于汉宣帝。汉宣帝阅奏章,认为韦玄成德才兼备,便认可了。时任大河都尉的韦玄成闻讯,痛哭失声,知自己袭爵非父亲的心意,且父亲病重,兄长韦弘还在狱中,不能行大孝,悲痛万分。于是,他在任所装疯卖傻,蓬头垢面,时哭时笑,胡言乱语,不理政事。汉宣帝对玄成的突然得疯感到疑惑,让丞相查验。使者询问他的僚属,知情者说:“都尉一向讲究礼仪和谦逊待人,认为自己越兄袭父爵,违背常理和汉礼仪。他又看兄长入狱,不能相救,更为痛心,疯狂怕是假装。”使者返回长安后,如实向丞相报告了实情。丞相认为韦玄成是欺君罔上,不是“礼让”,请求宣帝严惩。汉宣帝阅奏章,知道韦贤的心意是让二子袭爵,但诏书已下,不可更改。玄成佯狂,是欲以让爵营救兄长出狱,为父亲行安葬大礼,没有罪。于是,汉宣帝下诏:释放韦弘出狱,免其罪,令其归第行孝;赦免玄成佯狂罪,袭爵扶阳侯,归第侍候父亲。韦弘、韦玄成见父亲,叙说皇恩,韦贤一家皆感泣不已。不久,韦贤病逝,按丞相职安葬。守孝三年后,两兄弟均升任了官职。韦玄成礼让救兄的故事也传为历史佳话。
明目张胆:源于《晋书·王敦传》,又见于《新唐书·韦思谦传》。在史籍《新唐书·韦思谦传》里记载到: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有一次在出巡中,韦思谦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遂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慵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明目张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于是,人们用“明目张胆”来形容一个人公开、明了地胆大硬为。后来逐渐转用来指公开干坏事,由褒义变为了贬义。
|炎黄家族会近期的推荐|
▼
?王氏起源
?李氏起源
?黄氏起源
炎黄家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