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
“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
——寻访最美气象台站”
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
走进“木耳之乡”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
探寻当地“土特产”的发展路径
汪清县天桥岭镇木耳种植大棚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有序图/邢建民
“土特产”里蕴含着浓浓乡情
也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
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
?
8月25日,汪清县细雨蒙蒙,木耳种植大户钟洪国站在自家地头满脸的喜悦,还有10天他家的黑木耳就要采摘了,这样的湿润天气非常适合木耳生长。
像钟洪国这样的木耳种植户,在被国务院授予“黑木耳千担县”“木耳之乡”的汪清县有1.4万人,从事相关产业的更是高达4万人,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一半以上。
木耳种植基地里的木耳采收在即图/邢建民
汪清县地势高、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空气湿润、无霜期短,且水质优良,正是这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成就了这里独具特色的木耳品质。如今,黑木耳产业已经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一户减损了五六千元
早些年,钟洪国是汪清县天桥岭镇气象工作站的站长,他对气象工作感情很深,对气象预报预警的理解也很到位,每年“七下八上”主汛期,他都十分忐忑,生怕一场洪水冲走自己全年的努力和希望。
今年也是如此,一进入7月下旬他就对天气更加上心了。
然而,今年的天气可不像去年那么平静,受第5号“杜苏芮”和第6号台风“卡努”影响,7月31日至8月13日,汪清县平均降水量高达.6毫米,接近常年全年总降水量的三分之一。
绥芬河、汪清河、嘎呀河等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运行,最大洪峰出现时,嘎呀河干流最大洪峰流量达立方米/秒,超过警戒水位0.45米。
钟洪国家的木耳种植基地就在嘎呀河天桥岭段旁,一旦洪水肆虐,秋木耳就绝收了。
木耳种植大户钟洪国的木耳种植基地图/邢建民
“
老钟啊,木耳菌包刚下地,要抓紧采取防御措施,如果水太大,要赶快往高处跑,什么都没有命重要。”
7月28日,在台风影响前3天,钟洪国接到了县气象局的电话,嘱咐他不可掉以轻心。
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钟洪国马上行动,在他家10万袋菌包的地里,抓紧用围挡把四周全都挡了起来并加固。他深知,水漫进地里,如果菌包附着的那层贴着土地的塑料薄膜被掀翻,他的心血就白费了。
果真,来水不小,他家靠近河边的小房子已经没过去了,地里虽然也有积水,但在围挡的保护下,菌包没有随着水流走。
钟洪国心存感激:
“
如果不提前采取措施,至少得损失五六千块钱。气象局不仅把我们这些种植经营大户纳入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库,还经常到地里来,对我们的需求非常了解,每次天气过程都能提前收到通知。”
钟洪国在自家木耳基地旁接受报道组采访,讲述前期暴雨天气的影响图/邢建民
其实,种植户们通过电话、短信、电视、网络、新媒体以及气象局建立的专门服务耳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