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和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人类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汪清县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汪清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流传至今。年,通过普查全县共搜集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传统中医等六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20项。汪清县政府先后公布两批共计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6项进入州级名录,3项进入省级名录,1项进入国家级名录,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种集演奏、演唱、舞蹈为一体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展现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由农民高举“农者为天下之大本”的旗帜,伴随锣鼓、唢呐、洞箫的节拍欢歌起舞,时而列队成圈,团团旋舞,时而分散四周,各自表演,舞蹈充满活力,表达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象帽舞是农乐舞中表演难度和艺术价值最高的艺术表演形式,一般由象帽舞将农乐舞推向高潮。

汪清县非常重视农乐舞(象帽舞)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组建专业表演队,建立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广泛开展表演活动,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年、年,朝鲜族农乐舞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东北三省唯一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我国唯一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舞蹈类项目。

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象帽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象帽舞

朝鲜族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居民喜爱。每逢节日、庆典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跳起欢快的象帽舞。象帽舞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周围画出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含“平甩”、“左右甩”及“立甩”和“抖露珠”等。

汪清县素有象帽舞之乡的美誉,年5月朝鲜族象帽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年8月5日,我县表演的千人象帽舞以人的有效成绩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充分展示象帽之乡的魅力,把象帽舞打造成为我州的民族文化品牌及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

朝鲜族打糕是糯米用木棰砸打制成,故名“打糕”。朝鲜族人民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每逢年节、老人寿诞、小孩生日、结婚庆典等重大的喜庆日子,打糕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制作打糕首先要选上等的北方糯米,糯米要经过一天的浸泡才能放进锅里蒸,然后将蒸熟的糯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通常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直至捶打成糕状。食用时要蘸红豆沙或炒好的黄豆面,口感细嫩、润滑、筋道。打糕制作过程中,旁观的人们载歌载舞场面热烈,是朝鲜族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6月,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打糕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中,我县积极为打糕制作技艺在各类大型活动中争取展示的机会,年,汪清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打糕制作”应邀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展示活动,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bk/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