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官同志为我们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纠纷,有了土地我们就踏实了!”这是村民王某在与村里的土地承包纠纷案圆满解决后对法官说出的心里话。
今年10月,汪清县法院收到某村委会起诉同村多户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列纠纷案。起因系村委会与村民对册外地的承包方式、承包面积、承包价格产生分歧,导致部分村民未能按时交纳承包费,故村委会起诉至法院,要求村民们返还土地。立案庭收案审查后认为,本案涉及多户农民的土地权益,稍处理不慎,农户就要承担返还土地,失去生活保障的风险,引发群体事件。如何达到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本案的关键。经立案庭与诉讼服务中心讨论决定,将本案导出至诉前调解程序。立案庭与诉讼服务中心选派三名精通农村土地承包业务,且善做群众工作的法官成立专案诉前调解小组,调解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调解方案,先后7次到村委会、乡镇经管站及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做息诉工作。由于此时正值秋收农忙时节,为不影响农户白日生产,调解小组的法官们只得利用下班时间赶早或者赶晚到村里,法官们精湛的专业素质、真诚的态度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农户们纷纷献计献策,最终找到了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农户逐个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补齐欠缴的承包费,多年未解的土地纠纷就此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解纷方式,在汪清法院并非个案。自全国法院全面开展“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来,汪清法院严格贯彻落实“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切实提升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水平能力”的意见要求,通过定制度、建机制、搭平台、推落实,扎实推进诉讼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打造专业化诉调对接平台,减少群众诉累的同时节约司法成本。为妥善化解民商事纠纷,依法保护平等主体民商事合法权益,汪清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解优先原则。立案审查阶段,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本着自愿、合法、公平的原则,立案法官会针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及当事人证据充分且争议较小的案件等主动启动诉前调解程序。线下在立案大厅专设诉前调解窗口,当场分流各类纠纷案件,线上及时准确维护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调解组织、调解员信息及其他各项数据应用,现设特邀调解组织五个,注册特邀调解员30余名,实现线上线下诉前调解有效对接。平台创办至今,启动诉前调解案件达余件。其中以和解方式结案余件,调解方式结案30余件,已完成诉前鉴定并立案案件5件。在立案审查阶段进行诉前调解,不仅为当事人减少了诉累,避免矛盾扩大,还为案件承办法官减轻因鉴定而延长审限的压力,大大节约了司法成本。
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着力构建“互联网+诉讼服务”工作机制。坚持“抓应用、填空白、补短板、深融合”工作方针,以实施大数据战略为引领,以智能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支撑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加强自助服务终端、在线服务平台、跨域立案平台等建设。上线运行移动微法院,诉讼服务入驻全省“一网通办”在线服务平台,通过扩展网上服务功能,提供网上引导、交退费、立案、查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今年8月,通过一部手机,汪清法院成功为在韩国的当事人办理了一起“跨国立案”;今年9月,成功办理汪清法院首例省内跨域立案。为当事人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司法理念。
贯彻落实司法为民理念,为百姓提供“家门口”的司法服务。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解纷方式,今年9月,汪清法院综合考量汪清县辖区面积、法官队伍、群众司法需求等方面因素,联合县司法局,在全县7个乡镇司法所分别挂牌成立巡回法庭,让“流动的人民法庭”更好地满足群众司法需求。巡回法庭由6名法官组成,业务覆盖法律咨询、立案、送达、调解、审理、普法宣传等全流程法律业务,同一乡镇当事人间因交通不便或老弱病残不方便到县城法院的,或简单的债权债务、婚姻家庭纠纷、赡养、抚养、邻里纠纷等案件都可以在基层化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理想目标。除此之外,本着“便民”、“高效”的司法服务理念,汪清法院还针对一些特殊性案件,开通了上门立案、家中庭审业务,真正为百姓提供了“家门口”的司法服务。
汪清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戴慧君表示,汪清法院将以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并将其成果转化为新时代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新注解。
审核:吴美子
文图:刘召海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