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汪清县 >> 汪清百科 >> 味蕾汪清

味蕾汪清

味蕾·汪清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为家乡留下一处空间,存放温暖和留恋,这些情愫一触即发,直达发梢不留半点犹豫。对于闯荡在外的人来说,“汪清”这两个字犹如耳中的贵客,一经提起便显得格外清晰。在侃侃而谈之中,汪清的美食便成了首要话题,吸引他人、回忆家乡。家乡两字的浮现,唤起思乡之情,也唤起了味蕾中的汪清。

汪清,县名源于女真语,本音“旺钦”,即“堡垒”之意。堡垒之城,固然坚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造就了忠于传统的习惯;汪清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长白山东麓。物产丰富,资源诸多,在人体本能的对食物的索取之外造就了朝鲜族特色美食;汪清县河水支流众多,大小河流条,主要有嘎呀河、绥芬河和珲春河。河流的纵横交错不但使城市沿河而建,更造就了汪清人对食物鲜美、鲜辣、鲜爽的要求。由此,汪清的美食,格外独特、迷人。

忆想汪清美如画,小食寄于天际间。

绕口三日而不绝,牵思一生相追随。

汪清的美食与朝鲜族的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战乱、饥荒、封建暴政、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等多种原因,有大批朝鲜人陆续迁入我国东北边疆的一些地方定居下来,渐渐地分化成了在中国境内的又一支民族共同体。朝鲜族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中国美食文化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用美味改变了美食观,改变了饮食习惯,改变了敏感的汪清味蕾。

“清爽之夏”—冷面

炎炎烈日晒烤着行人的步伐,骄阳似火笼罩在汪清大街。汗如雨下、口干舌燥的人们行色匆匆,跟随他们的脚步你会发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吃上一碗酸甜、鲜辣、清凉正宗的“汪清冷面”。根据北方人喜食面食的习惯,冷面的出现弥补了汪清夏日对凉爽面食的需求,而且冷面以其独特的味道、口感、色泽占据了汪清人的餐桌。

冷面的制作工序简单中却隐藏着对食材的苛刻要求,要想吃到一碗正宗美味的冷面,对面的要求则格外严格,其材质有荞麦面、小麦面、玉米面、高粱米面等,选中一种材质与淀粉按一定比例混倒在和面盆里,以开水烫成稍硬的面,加适量碱后,揉和好,迭成条,放入特制的挤筒内,快速压制成面条,随即入开水锅里煮。面条熟后再放入凉水中过凉。以上程序讲究的是对面条材料的选取;对煮面火候的把握;过水中速度的要求等。与此同时,要准备好“冷面汤”,汤主要以上等精选牛肉熬制成而成,待冷却后可按照汪清口味加入适量纯净水与可乐,或者加入糖与醋,主要为突出酸甜感。将冷却的面放入冷面汤中,配上已经腌制一天左右的卷心菜,卷心菜上点缀用盐揉搓倒,辣椒面,蒜泥,盐,味精掺一起用滚开开水烫至成的酱,在辅以薄片牛肉,半颗煮蛋,若干鸡肉丸,一碗正宗汪清冷面便呈现在眼前。冷面碗的容量超出了普通人吃饭的食量,但却有有一种开阔、爽快之感,碗的四周是淡褐色的清汤,聚在碗中最底层的是如柳絮飘散的面,根据不同喜好,有褐色的荞麦面,金黄色的玉米面等,上层卷心菜中火红的辣椒酱如众星捧月般向人们展示着这道美味的鲜艳。

望着诱人的美食,随即,入口。凉爽清淡之感油然而生,冷面柔韧耐嚼,清汤滑顺润喉,其中的微甜、微酸能立刻勾出口水。再配嚼清脆腌制卷心菜,浑厚大片牛肉,醇香营养煮蛋,令人食欲大增。其中的辣椒酱则是越吃越辣,越辣越爱吃,直至沁人心扉、荡气回肠、余味绵绵,给人以醇美享受。

“家中必备”—朝鲜族泡菜

我国的泡菜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劳动人民用盐来渍梅烹饪用。但是在汪清,泡菜主要指朝鲜族泡菜。随着朝鲜族美食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汪清这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地方,朝鲜族泡菜在劳动人民不断创新、改革中发展到了今天—泡菜成为汪清人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美食。

古老的嘎呀河、绥芬河、珲春河水流过平原。蜿蜒曲折地不断滋养着汪清大地。对于在河边长大的汪清人来说,河水的滋养,使菜园、大棚里的白菜心紧叶嫩、营养丰富,非常适合制作朝鲜族辣白菜,制作的工序纷繁复杂。首先准备配料,配料有盐、姜片、花椒、茴香、黄酒、辣椒、白糖等;其次准备泡菜母水,选择适合的陶制坛子,掌握好其中水量和盐分的配比;随后,用精盐、辣酱面、味精、白糖、料酒、酱油、米醋、豆油等勾兑成料,均匀涂抹在白菜各处;最后,放入坛内腌制,腌制的最佳时间为7至10日,也可根据个人喜好调整。这只是朝鲜族泡菜的其中之一,泡菜的品种繁多,选料广泛,即有天然的山野菜,又有常见的农家蔬菜。所用的原料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常用原料有蕨菜、桔梗、苏叶、白菜、卷心菜、萝卜等。原料不同,口味不同,各有千秋,难分上下。但相同的是统一的评价:“马西大”!

这就是让汪清人魂牵梦系的泡菜。虽然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但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拌的清爽,烹炒的鲜香,拌饭的香辣等等。炎热的夏季,有了清爽、微辣的泡菜配饭,即可开胃、解暑;漫长的冬日,有了脆辣、鲜甜的泡菜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醇香之糕”—打糕

打糕是传统的朝鲜族面食,由糯米或黄米以水淘洗净,黄豆炒熟磨细面备用。将糯米煮成饭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略捣之使成泥状,倒于事先备好的石板上,再以木榔头蘸水将其打成面饼。边打,边以人从旁拨之,使其厚薄均匀,打好后撒上豆面食用。打糕之味主要由豆面调配,喜甜食的,可蘸上糖;喜咸的,可佐上盐;喜其他口味,可撒红豆面、黄豆面。打糕远看可爱至极,白胖的面团上沾满了或金黄或深红或雪白的调品;靠近打糕便美味诱人,清香扑鼻,色泽诱人。咬上一口,粘润齿间,齿间醇香。

而在制作的过程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用木榔捶打之时。捶打者一到两名,配合者一名。捶打者要用巧力,挥而有力而又锤而不累,展现了汪清人民的力量与坚韧。配合者根据捶打频率调整面饼,这需要与捶打者配合默契,展现了汪清人民的智慧与团结。捶打过程不必过快,讲究的是面饼充分捶打的均匀,讲究的是你锤我拨的配合,更讲究的是对传统民俗的一种敬仰。

“酱香典范”—大酱

中国的酱,属性粘稠、厚重。在酱缸中的微生物世界,它们相互融合、彼此增长,经外力定时不断翻动,使酱缸内的发酵均匀且富有酱香。

大酱是汪清人餐桌上最普通、最常见的食品,对酱的喜好更加直接。大酱通常是在秋季制作,经过晾晒和发酵,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再储存两个多月才能食用。特别是制作传统大酱,在温暖的火炕上,先是把洗好的大豆煮熟,然后用棒槌把煮熟的大豆捣碎,再用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方型。最后用稻草捆绑后,放在自制的木架上自然的风干发酵。静静的等待着发酵,静静的等待着春天的到来,静静的等待着汪清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汪清饮食文化的历史上,朝鲜族民俗影响至深。朝鲜族以其特有的传统、热情、智慧打破了民族的界限,为汪清的饮食生活贡献了巨大能量;其他民族则用开放、开朗、开心创造并享受朝鲜族民俗美食带来的味觉饕餮盛宴。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独特、迷人的汪清美食便应运而生。通过饮食文化,不但增加了汪清的魅力,同时也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美食搭建了建设幸福、美丽汪清之桥。

千年的部落,百年的县城。汪清这个美丽、幸福之地,在历史的车轮中不断前进,回顾汪清饮食文化,那是一篇绚丽多彩的画卷。阳光和温度,造就了美味,更带来美食的世界;美好和幸福,充满了汪清,更带来和谐的旺钦。用我们洁净的“味蕾”,体验汪清的绚烂吧!

千年部落百年县,美丽汪清,我们的家!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有名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qingzx.com/wqbk/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