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大林于8月7日16时30分签署了远东苏军在8月9日发起进攻的指令。8月9日零时10分(远东当地时间,莫斯科时间为8月8日晚7时10分),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开始行动。1时,远东第1、第2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也开始行动。凌晨5时,三大方面军主力沿中蒙、中苏边境,在长达400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全面进攻。苏军将进攻的中心指向长春、沈阳一线。
长春既是伪满洲国首都,又是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沈阳则是东北最大、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一直是苏军确立的一号目标。长春、沈阳一线,驻有关东军主力,也是苏军左、右两翼主力的会师线即对东北日军大合围的完成线、封闭线。为达成此最重要战役目标,以及不给朝鲜日军留任何喘息之机,苏军对战役计划作了若干调整:
1)外贝加尔方面军主力全速南下,快速越过大兴安岭,进入东北平原,尽快前出至沈阳、长春一线。然后分出部分主力,直接转进、南下辽东半岛,解放辽东半岛。
2)由第2远东方面军攻占哈尔滨。
3)第1远东方面军全力、全速西进,尽快与外贝加尔方面军会师于长春、沈阳一线,完成对日军的大合围。然后分出部分主力直接转进、南下朝鲜半岛,消灭北纬38°线以北的全部日军。
4)太平洋舰队抽调部分主力,封锁北朝鲜沿岸,占领重要港口、基地,配合陆军解放北朝鲜。
各方面军的进攻均按战役计划展开:截止至8月14日,外贝加尔方面军在其所担负的四个主要战役方向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苏蒙混合骑兵机械化集群已顺利突进至绥远;另一路主力已经赤峰指向辽东;此两路苏军达成的战役目标,除解放了其进军沿途的东北城乡外,还彻底断绝了华北日军增援关东军的念头。
方面军先头部队在8月11日就越过了大兴安岭,其后,方面军主力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也迅疾越过了大兴安岭,并与苏军第39集团军协同,于8月14日前出至东北平原中部,锋芒直指长春、沈阳一线。方面军左路在迅疾攻克海拉尔后,直指齐齐哈尔。远东第1方面军在通行困难的深山老林条件下,强力突破了日军的强大防御地幅,攻占了日军7个重要筑垒地域,开始进攻牡丹江市,其强大主力则直趋长春、沈阳一线。
远东第2方面军则沿齐齐哈尔、佳木斯一线进攻,在该线的日军筑垒地域全线崩溃,方面军主力直指哈尔滨。“这样一来,在我军发动进攻的第6昼夜结束时,关东军已经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部分。”远东苏联空军也全力出击,猛烈轰炸日军的筑垒地域、坦克及机械化部队、机场、指挥中枢、交通枢纽等。致日军几近陷于瘫痪,有力地配合、支持了陆军的进攻。
图1苏联飞行员
对于苏军的进攻,8月9日晨6时,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全线抵抗。苏军三大方面军主力,也是于晨5时开始全面进攻的。所以,“苏军的进攻是在日军顽抗的条件下进行的。虽然如此,苏军还是在所有主要方向上出色完成了任务”,实现了战略目标。抵抗苏军进攻的日军均被全部消灭(击毙、击伤、俘虏)。
苏联海军也顺利出击,不仅帮助陆军强渡、航渡了乌苏里江、阿穆尔河,消灭了试图阻挡的日军舰艇,封锁了松花江、图们江,还在原驻萨哈林岛北部苏军(现属远东第2方面军)的支持下(其沿岛南下,攻击日军),攻占了萨哈林岛南部。为实现突袭性,海军还派出空降部队,空降萨哈林岛南部。水面、陆地和空中的立体突击,使南萨哈林岛日军迅速瓦解。一切都在按战役计划进行,“战争一开始,到处都很顺利”。
图2为苏联红军当向导的东北民众
2
随后几天,苏军扩大、发展进攻并大大加快了进攻速度。8月10日,即苏联对日宣战的第2天,关东军司令部“决定将主要城市的日本人撤到通化地区(后改为平壤)避难”,同时准备10列火车供输运,由于事出仓促车站一片混乱。
就在苏军进攻的第2天、第3天,日军方面军和军一级的司令部就失掉了对下属部队的控制。“关东军前线官兵,像雪崩似的溃退下来”,“到战役第一周结束时,灾难和覆灭已成定局,整个关东军变成了被分割成一群群和散布在广大地区的乌合之众”。
在外贝加尔方面军宽达1000余公里的进攻正面上,所有部队都实现了预定战役目标。至8月19日,方面军主力已前出至长春、沈阳一线,并攻克了齐齐哈尔。远东第1方面军于8月16日攻克牡丹江市。在解放牡丹江的战斗中,歼灭关东军4万多人。随后,方面军主力一分为二,一路直接西进,指向吉林(市)、长春、沈阳一线。另一路转进北朝鲜。
8月17日,攻占了吉林通往北朝鲜的要冲汪清。旋即在海军的协同下,攻克日军在北朝鲜的重要海军基地清津,并切断了驻北朝鲜日军的所有交通线,使之成为孤军。大量驻北朝鲜日军被消灭。远东第2方面军在解放了佳木斯之后,在阿穆尔河区舰队的配合下,沿松花江向哈尔滨展开了进攻。日军空军实力本已远逊于苏军空军,飞行员素质也较低下,除被消灭者外,残存者基本未敢升空作战,所以苏军空军在整个战场上始终牢牢掌握着制空权,强有力地支持了陆军和海军的作战。
8月15日,华西列夫斯基命令隶属远东第2方面军的堪察加防区部队,在太平洋舰队的支持下,占领南千岛群岛。受命部队随即出发,与太平洋舰队协同,于2、3天后,与太平洋舰队的海军陆战队一道,占领了择捉、国后、色丹和齿舞岛。“就其任务完成之迅速、灵活和勇敢来说,也是相当惊人的。”华西列夫斯基如此评价道。
太平洋舰队主力彻底控制并封锁着北朝鲜沿岸和辽东半岛沿岸,完全掌握了制海权。入朝远东第1方面军主力在其大力协同下(太平洋舰队还派出了海军陆战队),迅速并且顺利地攻占了日军在北朝鲜的所有海军基地,包括雄基、罗津、元山,还有清津。日军驻朝第17方面军主力基本被歼,余部外逃无路,一部向苏军投降,一部撤往汉城(今首尔)地区,与原驻南朝鲜的日军汇合,后向美军投降。
9月初,苏军据《雅尔塔协定》,抵北纬38°线。随后,美军亦抵达此线。朝鲜全境从半个多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
3
关东军崩溃之速,令世人叹为观止。在苏军发起进攻的3天内,关东军的方面军和军一级的司令部、指挥部失灵,关东军前线官兵大面积溃退。苏军神勇进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图3关东军放弃抵抗
第一,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从调兵遣将,运送部队,展开部署,研讨战术,侦察敌情,勘察地形等,均如此。华西列夫斯基举例说:“外贝加尔方面军走的是难以通行的地区,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没有多少像样的地图。我们的制图部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保证了指挥员们拥有了必要的详尽资料。”
第二,其战略、战术水准均远远超越日军。战略意图战役计划之完美,前已所述,自不待言。其战术水准,亦远非日军能及。对于某些日军最重要筑垒地域,苏军为减少伤亡和提高进攻速度,均不予以正面攻击,只在佯攻后绕过去,置日军要塞于身后,切断其与其他日军的联系,使之成为孤军,又无能力出击,遂坐以待毙,最终投降。苏军对日军的阿尔山要塞区就实施了这一战术。苏军这一战术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跳岛作战战术颇为类似,是否受其启发,不得而知。
第三,苏军的装备、战斗技能、战力也远远高于日军。加之完全取得了制空权、制海权,致日军陷入无望之绝境。
第四,日军大势已去,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加之由于对苏联调停存在幻想,诸多筑垒地域之工事尚未完成,亦利于苏军的神勇推进。
编辑
胡一舟别毕卉
张宪文赞赏
人赞赏
长按